终于,在万众期待中,《夺冠》上映了。

在这个特殊时期,这部影片的首日票房为5000多万,不少但也绝不算多,因为它并不是第一部在这个时期上映的大片,《八佰》珠玉在前,《夺冠》相形见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佰》的首映票房达到了接近1.3亿,第二天飙升到1.9亿,第三天更是单日票房超过2亿元。而《夺冠》第二日票房只有6千多万,同样的周五首发,周六休息日希望冲击票房,《夺冠》却失败了。

数据是冷冰冰的,那么我们说点别的,看看到底为什么电影未达到人们的预期呢?

平心而论,《夺冠》如此表现,是在很多影迷的意料之中。

从官宣到上映,三百多天里,《夺冠》定档、改名、提档、撤档、再定档,再提档,说这部影片是春节档最能折腾的影片毫不为过。

从《中国女排》到《夺冠》,这部影片的神韵少了大半,很多人冲着中国女排去看,可是看完以后也就看到了女排姑娘们矫健的身姿,其他的可以说是一言难尽。

这种真人与演员混搭表演,本来就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很难权衡纪录片与商业影片的界限,容易变得不伦不类。

从八十年代的五连冠,到2008年在北京输给郎平执教的美国,又到2016年里约奥运3-1翻盘塞尔维亚强势夺冠,《夺冠》的故事时间跨度很大,讲述了中国女排从辉煌到谷底,然后再度攀上顶峰的过程,后半部分女排真人的出现,让整部影片充满了割裂感。

《中国女排》真的更适合拍纪录片,那种真实的激情与热血,混合着汗水的坚毅,真的很难用影视化的手法来表现。而《夺冠》也是放弃了这种真挚的表达,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心灵鸡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如有的网友说的,比赛暂停期间灌心灵鸡汤是美国女排主教练基拉里同志才喜欢干的事,中国女排教练从袁伟民到郎平,讲究的都是实在的战术,郎平曾经说过“光靠女排精神是赢不了球的”,电影的鸡汤胜利法显然与事实不符。

影片太想煽情,想借着女排精神让影院的观众跟着热血沸腾,哭个稀里哗啦,可是用力过猛往往适得其反,很多观众并不领情,并且认为影片强行煽情,甚至很多人打出了两星评价,一星给电影,一星给中国女排。

除了细节不到位,这部影片另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在选角,特别是黄渤饰演的陈忠和,这个选角其实在影片上映之前就曾传出风波。

相比于巩俐演绎的郎平获得一片赞美之声,黄渤就没有这么幸运,因为很多人都说黄渤太丑,演陈忠和这样的儒帅有点太违和。

甚至网上曾经有媒体透露,陈忠和教练也是很不满影片中对自己的刻画,要求拒绝上映《中国女排》,或者将自己相关的部分全部删除。

陈忠和给出的理由很简单,他觉得自己的形象在电影中被丑化了,自己不想成为一个丑角。

这里绝不是说黄渤不好,渤哥的演技还是杠杠的,可是黄渤的特长是喜剧,陈可辛导演也许是为了发挥黄渤的优势,一口蹩脚的南方口音让人听了想笑,看了却想哭。

陈忠和是不是这样,真正喜欢排球的观众都知道,陈忠和算是中国女排的功勋教练,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女排走出低谷,重获奥运冠军,他导演的那场世界大逆转也成为了其代表作被广为传颂。笑容谦和的陈忠和一直被喜爱他的排球爱好者称作儒帅。

黄渤真的演不了陈忠和,因为《夺冠》这部电影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太过接近,陈忠和也是真实存在的人物,有着他自有的气质,黄渤演技再牛也改变不了那种气质的区别。

一个好的演员可以在虚拟的剧本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施展自己的演技,他就是那个角色真正的样子,可是这种偏向纪实类的影片不行,那种小说原著中角色形象特别突出的改编影片也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段时间,根据张爱玲小说《第一炉香》改编的电影放出预告片,葛薇龙和乔琪乔的选角引发巨大争议,彭于晏与马思纯的组合备受讥讽。

按说彭于晏大帅哥一个,马思纯也是美女一枚,演技都是无可挑剔,可张爱玲对于小说中人物的刻画太过鲜明,大众认知中彭于晏与马思纯的气质与小说中人物相去甚远,这不是演技能够弥补的。

黄渤同样面临彭于晏的尴尬,当然这主要是导演选角的问题,与演员本身关系不大,不可否认的是,黄渤的出现,让电影的观感与现实的撕裂感更加明显,是一处败笔。

如果不是在特殊时期,《夺冠》可以走进影院一看,但现在如果冒着风险,我认为《夺冠》可能不是一部值得冒险去看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