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控制体重,喝一瓶代餐粉当晚饭;忙工作过了点儿,吃一根坚果蛋白棒省事儿还管饱……主打低热量、健康、饱腹的代餐食品如今在年轻人中走红,成为饮食圈的新潮流,也吸引众多食品企业投身其中,获得资本青睐。

代餐食品,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从功能上可以部分或全部代替主食或膳食的食品。根据代餐食品中成分的不同,代餐食品可以分为纯蛋白质类、富含膳食纤维类及复合类代餐食品,市面上主要有代餐粉、代餐棒、代餐饼干或曲奇、代餐粥以及代餐奶昔等。

代餐食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用最低的热量、最高的营养,提供最强的饱腹感。它最早是美国航空航天局让宇航员带到太空的能量棒,后来被认为“吃饭是浪费时间,不如将其程序化”的程序员“进化”成代餐食品。

之后,借着减肥瘦身的概念,也伴随着人们健康管理意识的提高,代餐品牌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兴起。短短几年时间,市场上不仅出现了以ffit8、WonderLab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创业品牌。中粮、汤臣倍健、旺旺、康师傅等为代表的传统食品企业也相继加入其中。此外,Keep、薄荷健康、咕咚等运动健康平台也紧随其后,先后推出不同类型的代餐食品。

根据天猫食品发布的2019年《天猫食品行业趋势分析报告》,代餐食品已经成为流行趋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消费占比接近五成。从销售体量及消费者人数上看,均有着稳步增长,且呈现大于50%的增长率。其中,85%的消费者购买代餐的原因是为了健身。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代餐产品市场规模就已达到57.3亿元,预计今年可以破百亿元,而未来则是千亿级的市场规模。空间广阔。需求膨胀,代餐行业因此迎来一波又一波的资金加持。公开资料显示,仅在今年7月,就出现了多起融资案例。腾讯投资、IDG资本、真格基金、元璟资本等知名机构纷纷入局。各种网红代餐不断地出现在直播间、短视频以及朋友圈的推荐广告里。有媒体统计,在小红书APP上,关于代餐的笔记多达20余万篇,其中不乏各种品牌测评和明星的背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截图

然而,在这背后,对代餐食品的质疑声也随之而起。号称健康饱腹的代餐食品到底是否营养安全?代餐食品到底能不能“减肥”?是智商税,还是真正能起到“管理身材”“健康生活”的作用?

“一个好的代餐食品,关键是配方需要营养系统全面。但现在市面上很多产品其实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业内人士一语道破。对此,也有营养专家明确指出,目前市面上很多产品配方单一,并不符合代餐标准,不可用来替代正餐。多数代餐食品的主要成分是膳食纤维,不易消化,容易产生饱腹感,让人误以为可以代替正餐,殊不知是以其他营养成分摄入不足为代价。长期食用代餐食品,会使人产生体虚、乏力、头晕等症状,甚至可能引起内分泌紊乱和胃肠炎症等问题。

今年8月,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选出汤臣倍健、网易严选、雀巢等10个品牌代餐产品进行了测评。结果显示,在营养成分上,有四个品牌的部分检测品实测值与标签标示值不符。例如,中粮天科、Smeal、网易严选的代餐粉,被测出脂肪的实测值超过标签标示值;碧生源和网易严选商城的代餐粉,钠的实测值超过标签标示值。

有记者曾将一款网红代餐奶昔的营养成分与中国营养学会2019年11月发布的《代餐食品团体标准》一一对比,发现该产品多项指标都没有达标。

此前,有媒体援引的牛津大学一项关于代餐食品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时间用代餐食品代替一日三餐,确实可以使人的体脂、内脏脂肪以及肝脏脂肪分别下降6%、11%、46%,与此同时,心肌的脂肪却上升了44%。这意味着,这种长期低能量的减肥代餐食品的摄入对心脏功能有一定影响,可以表现为心慌气短、心绞痛甚至是心跳骤停。

因食用代餐食品导致身体出现问题的案例也不在少数。2019年2月,宁波市一个23岁的女孩为减肥吃了半个多月的代餐粉、代餐饼干,然后出现肚胀、肝区疼痛等症状,迅速发展为严重肝功能衰竭,不得不接受肝移植手术。

种种乱象背后,是代餐食品野蛮生长的真相。

目前,国内并没有关于代餐食品的强制性标准。自2020年1月1日起,经中国营养学会法规标准委员会批准,我国实施首个用于控制体重的代餐食品团体标准《代餐食品》,尽管明确列出了代餐食品中所需的营养元素,并对其进行了定量规范。不过由于该标准并没有强制性,导致目前国内代餐市场相对混乱,品牌和品类都相对分散。

代餐食品如果仍按照普通食品来管理,显然跟不上其迅猛的发展步伐。面对这个上千亿元的大产业,有关部门需要尽快制定行业标准,明确代餐食品属于特殊配方食品,要求厂商标注配方明细,确保营养比例合理,如果属于单一营养配方,则要提示消费者,不能完全依赖代餐食品,以防范误导消费者,影响身体健康。

此外,不能让代餐食品游离于监管之外。市场监管部门应将代餐食品、代餐企业纳入监管范围,加强对代餐食品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和监督。建议针对行业乱象展开专项整治,对代餐食品市场进行拉网式排查,对不法行为重拳出击,有力维护市场秩序,此外,对代餐行业的宣传骗局也要及时曝光。

同时,提高消费者的辨别能力。建议加大对代餐食品的科普,引导消费者科学认识代餐理念和代餐食品,不要盲目跟风。健康是追捧代餐食品的初衷,在选用相关产品时,也应回归这一初衷。(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