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失荆州"可能是刘备自导的"珍珠港事件",他需要称帝伐吴

如果说"赤壁之战"是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那么关羽"大意失荆州"则是蜀汉集团由盛转衰的开始。

关羽大意失荆州

仔细盘点关羽"大意失荆州"前后刘备集团高层的表现,越来越强烈感觉到"失荆州"可能是刘备集团的"苦肉计",刘备需要一个三国版的"偷袭珍珠港"事件,以便为"称帝、伐吴"做准备。

一、"偷袭珍珠港"前美国的反常表现

当地时间1941年12月7日晨,日本帝国海军出动六艘航空母舰、441架飞机突袭了美国在太平洋上重要的海军基地珍珠港,以及瓦胡岛上的飞机场,给美军造成了3000多人伤亡,多艘战列舰受损沉没,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由于在袭击珍珠港后近一个小时,日本驻美使馆才将宣战书递交美国手里,因此这场突袭战被定义为"偷袭",偷袭珍珠港激起了美国上下的愤怒,美国国会很快授权罗斯福对日本宣战,美国正式走出孤立主义,加入同盟国一方,派军队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在战后主导了世界秩序的建立。

日本偷袭珍珠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珍珠港事件"由"突袭"变为"偷袭",这让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非常郁闷,因为这等于唤醒了一头沉睡的巨狮。

事后,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军事迷,根据美国在偷袭前的各种反常表现推断,"偷袭珍珠港"可能是美国的一个"苦肉计",其目的就是唤醒美国国人,不要再孤立主义,而是要加入战争。

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前的主要反常表现有:

首先,丘吉尔的信函一直没解密。1941年11月26日,珍珠港事件前两周,丘吉尔给罗斯福写出一封信,警告美国珍珠港即将遭到袭击,罗斯福不但没有加强防备,反而遣散了珍珠港的空中力量,使得日本偷袭成功。而丘吉尔的这封信,是丘吉尔、罗斯福两人所有通信中唯一一封因涉及"国家安全"而没有解密的信函。

其次,1941年12月3日,中国迟步洲截获日本外务省致驻美大使野村的特级密电,要求野村销毁密码本等,结合前面破译的日本多次打听珍珠港的舰艇、天气情况等,推断出日本要对珍珠港下手,消息传到美国后没有引起重视。

其三,珍珠港事件前一天,日本外务省传到野村大使那里准备在突袭珍珠港前送达美国政府的国书被美国破译,马歇尔给夏威夷发送紧急警告,而警告竟然不带"紧急"二字,导致警告辗转送达夏威夷时,珍珠港事件已经爆发了。

其四,美国的三艘航母及22艘其它舰艇在偷袭前很"巧合"地全部离开珍珠港,使日本的主要突袭目标落空。

珍珠港事件后,罗斯福在美国国会演讲

其五,野村原计划在华盛顿时间下午1时(即珍珠港事件发起时间)前递交的国书被美国拖延晚了40分钟才送达,这导致"突袭"变"偷袭"。

其六,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快速对被击沉的舰艇进行打捞和修复,打捞和修复用的机械、图纸、配件等一应齐全,从而使得打捞和修复非常顺利。而通常,准备这些机械、图纸、配件需要好几个月时间。

还有其它的反常表现不列举了,仅这些反常表现,就足以得出结论,珍珠港事件是美国的一个大阴谋,是一个苦肉计,日本掉入了美国的彀中。

事后的结果是罗斯福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开战理由,一个引领世界的美帝国诞生。

二、"大意失荆州"前后蜀汉高层的反常表现很像在使"苦肉计"

关羽大意失荆州,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历史定论。但如果细究"失荆州"前后刘备集团高层的反常表现,"失荆州"有可能不是"大意",而是"故意":

首先,荆州四战之地,只留关羽一人镇守,太托大。

荆州是四战之地,北有曹操,东、南有孙权、西边是刘璋,刘备图川后,原来留守荆州的精锐诸葛亮、张飞、赵云都调走了,只留关羽一个主力镇守荆州。其余的糜芳、士仁、廖化等都是平庸之辈。

而曹操留守荆州一带的守将是大将曹仁、五子良将之一的乐进,领导力量明显比关羽一人强。东吴虽然借了江陵给刘备,但是鲁肃、吕蒙等强将随时可以发动对荆州的进攻。

荆州是诸葛亮隆中对北伐的前沿,无论如何都应该派得力之人镇守,自始至终只留关羽一人,除了托大,就是不关心关羽存亡。

其次,孙夫人回东吴,孙刘联盟并不牢固,为什么不警惕?

刘备入川后不久,孙权就派人接回了妹妹、刘备的老婆孙夫人,孙夫人临走之时,竟然要带走阿斗,以阿斗作人质的意图非常明显。

孙夫人回东吴,却想挟持阿斗

孙夫人归吴,孙刘联盟其实已经岌岌可危,要带走阿斗,要挟刘备的意图非常明显,幸亏赵云、张飞截江夺斗,要不然少个昏君,蜀汉说不定没有那么快灭亡呢。

孙夫人归吴,孙权想对荆州动手的意图非常明显,刘备、诸葛亮为什么不警惕?是麻木?还是大意?或者是故意?

其三,吕蒙轻易打下荆南三郡,刘备被迫与孙权湘水划界,孙权志在荆州野心明朗,为什么不加强荆州防务?

刘备打下成都,孙权讨要荆州不得,强行向荆南三郡派出太守,被关羽强行赶走。孙权恼羞成怒,命令吕蒙悍然出兵攻打荆南三郡,关羽仓促迎战不敌吕蒙,荆南三郡落入孙权之手。

刘备尽起蜀中之兵,顺流而下到达公安,要与关羽合兵攻打孙权,孙刘联盟此时已经破裂,要不是曹操出兵汉中,威胁成都,孙刘已经大打出手了。

刘备因为担心曹操夺了成都,所以匆匆与孙权议和,以湘水为界,湘水以东江夏、长沙、桂阳归孙权,湘水以西零陵、武陵、南郡归刘备,孙刘在荆州问题上维持了几年和平。

湘水划界

吕蒙能够轻易打下荆南三郡,充分说明关羽一人防守荆州力量不足,必须再派人手协防荆州。而孙权公然武力攻打荆州,孙权吞并荆州全境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更应该派兵协防关羽。

刘备集团为什么就是不派兵来协防关羽?湘水划界之前说是"大意"可以理解,湘水划界之后再说"大意"就说不通了,难道刘备、诸葛亮都是白痴?

其四,关羽北伐荆州空虚,为什么不派人补台?

关羽坐镇荆州时,吕蒙尚且能够带领几个三流将领打下荆南三郡。关羽北伐后,荆州空虚,如果东吴再次派兵攻打荆州,荆州很难抵挡得住。无论如何刘备、诸葛亮都应该及时派兵派将来荆州补台,并且应该派强将。

关羽北伐,初期连战连捷,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但在樊城下相持胶着。这个信息刘备和诸葛亮不可能不懂。

襄樊之战持续半年时间,这么长时间,无论如何刘备、诸葛亮都应该派兵派将来荆州补台,但是蜀汉高层就是不派,听任关羽兵败、荆州丢失,再说"大意"无论如何都说不通。

其五,上庸的刘封为什么不协助关羽北伐,关羽兵败后又不救援?

关羽北伐,发动襄樊之战,其实关羽的力量并不足,因此派人去上庸,让刘封、孟达协助,这二人竟然拒绝关羽的协助要求。

吕蒙偷袭荆州得手,与曹仁、徐晃夹攻关羽,关羽兵败,退往临沮,这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刘封、孟达就是不救援关羽,致使关羽走投无路,被擒后斩杀。同死的还有关平,廖化装死骗过孙权,后来逃回蜀汉。

上庸的刘封孟达离关羽最近,却对关羽袖手旁观

刘封既不协助关羽北伐,关羽兵败时又不救助关羽,听任荆州丢失、关羽丧命,非常可疑!

其六,关羽父子被斩,刘备为什么不及时为关羽报仇,而是急吼吼先称帝?

关羽父子被擒后,很快就被斩首。这里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关羽父子在临沮被斩,另一种说法是关羽被俘后被解到东吴,孙权本想放了关羽,但手下提醒关羽威震华夏,不宜放虎归山,孙权才斩杀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想嫁祸曹操。

刘备称帝

刘备想为关羽报仇,应该在关羽死后快速行动,但是刘备偏偏不急,而是等到曹丕逼汉献帝禅位后,自己急吼吼地成都称帝,以续汉统。刘备当了皇帝后,才打着为关羽复仇的旗号,挥兵伐吴,那时关羽已经死了一年半了,有多大怒气都应该消了!

但是当孙权遣使求和时,刘备竟然盛怒不许,明显太假了。

其七,刘备伐吴,诸葛亮为什么不劝?

刘备伐吴,蜀汉极力反对伐吴的人是赵云,赵云认为曹丕是国贼,孙权不是,要出兵也应该打曹丕,而不是打孙权。刘备不听,执意东伐,甚至赵云都不带。

奇怪的,坚定执行"东和北拒"政策的诸葛亮,在刘备伐吴这件事上,没有提反对意见,没有明确阻止刘备伐吴。只是在刘备伐吴失败后,才说假如法正在,必能制止刘备东出。即使制止不了,也不会让刘备如此惨败。

刘备伐吴时,诸葛亮并没有阻止刘备

诸葛亮的态度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很有可能,伐吴这事刘备和诸葛亮私下商量过的,诸葛亮有可能不同意,但刘备态度坚决,诸葛亮在公开场合就不再表态了。而是安心帮刘备打理后花园,组织好后勤工作。

综上分析,湘水划界前,刘备可能真的是"大意",没有加强荆州防守力量,让东吴吕蒙带着几个偏将就打下了荆南三郡。

湘水划界后,关羽的防守弱点已经暴露,刘备、诸葛亮无论如何都应该加强荆州的防备。关羽北伐后,荆州空虚,更应该及时补台。

蜀汉高层的反常举动,和美国珍珠港事件前的反常举动非常相似,使人不得不怀疑,关羽失荆州,是刘备的"苦肉计"。

三、刘备使"苦肉计"的根本原因是为了"称帝伐吴"

刘备花费那么大代价行使"苦肉计",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称帝"和"伐吴"。

首先,刘备创业的目的就是"称帝",而有可能阻拦刘备称帝的蜀汉高层只有可能是关羽。

之所以说关羽最有可能反对刘备称帝,是因为关羽素怀忠义之心。刘关张许昌依靠曹操时,汉献帝密制衣带诏给刘备,让刘备有机会杀了曹操。有一次许田围猎,过程中,曹操的随从都走了,只剩下曹操一人,关羽就劝刘备杀了曹操,刘备不同意。

许田围猎时,关羽就要杀曹操

后来刘备狼狈地弃樊城、走夏口时,关羽曾经恼怒地责怪刘备:要是当初听关羽的话,在围猎时杀了曹操,就没有今日的惨败与漂泊了。刘备狡辩说,当时也是觉得曹操是治世能臣,为了国家才留下曹操的。显然,刘备的说辞并不能说服关羽。

《三国志.关羽传.蜀记》: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及在夏口,飘飖江渚,羽怒曰:"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备曰:"是时亦为国家惜之耳;若天道辅正,安知此不为福邪!"

因为有这件事的阴影,刘备最大的担心是关羽反对其称帝。所以关羽死后,刘备并不急于为关羽报仇,而是先称帝,过一下皇帝瘾再说。

其次,湘水划界后,刘备已存伐吴之心。

刘备自从听取了诸葛亮的隆中对后,已经把夺取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要夺取天下,魏吴都要打的,无非是先后顺序问题。

湘水划界后,刘备应该就有了伐吴之心。因为割让荆州三郡给孙权,不是刘备的本心,刘备的本心是占领全部荆州,不仅如此,还想伐吴,把孙权的扬州和交州夺过来。

在刘备看来,伐吴的难度比伐魏小。因为从汉中北伐,道路难行。而如果能把吴国拿下,荆州、扬州、甚至汉中都可以北伐,也可以同时北伐,如果兵力充足的话,够曹魏喝一壶的。

湘水划界后,刘备想一口吞吴,修改隆中对战略

并且,荆州、扬州都是平坦的大平原,北伐很方便。打下东吴后,整个江南都是刘备后方,人口和钱粮等后勤工作有充分的保障,伐魏胜算更大一点。

刘备因为存了伐吴之心,并且汉中之战后,刘备可能认为老子现在天下无敌了,曹操老贼都不是对手,孙权更不在话下,因此更加坚定了伐吴的信心。

其三,关羽北伐刘备是听之任之,成则意外之喜,败并不忧。

汉中之战是公元219年5月结束的,7月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刘备要是支援关羽的话,完全有时间也有能力做到,但是刘备就是按兵不动,听任关羽独力北伐。

可能对刘备来说,打定主意要坐观关羽成败,关羽如果北伐获胜,刘备高兴,就势从汉中起兵,攻打长安,与关羽会师洛阳。

如果关羽失败,刘备忙完称帝大业,再发兵伐吴,夺回荆州的同时,把东吴一并灭了,刘备的算盘打得不错。

其四,刘备真的舍得“丢荆州”吗?毕竟那是一块地盘啊!很大可能是刘备答应孙权借江陵、还荆州,荆州本来要还,废物利用来行“苦肉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也许有人会说,荆州三郡丢了难道不可惜吗?这是刘备“苦肉计”是否值得的问题、甚至是否成立的问题!这个问题要从三个方面去看:

一是明明“借江陵”,怎么演化成了“借荆州”?

赤壁之战后,周瑜用一年时间打下了南郡的江陵,刘备依靠自己的力量打下荆南四郡,又单人独骑去了京口,见了孙权,向孙权求借江陵。孙权同意了借,但在讨回的时候,变成了整个荆州。刘备敷衍说等打下凉州再还荆州,孙权只好动用武力,派吕蒙打下了荆南三郡,才有了湘水划界。关羽单刀会见鲁肃时,鲁肃说刘备集团背信弃义,借荆州不还,关羽也显得理屈词亏。为什么明明是借江陵,后来变成了借荆州了?刘备、关羽还理亏,有一种可能是正史没记载的,就是刘备和孙权协商时,孙权提出借江陵可以,还的时候是整个荆州一块还。刘备只想哄孙权借,就答应了孙权的要求,所以后来东吴讨要荆州时,刘备集团总是理亏。

二是荆州荒残,丢了不可惜。

刘备没有立足之地时可惜,但有了益州并不可惜,因为荆州经过连年征战,原来富饶的、桃源一般的荆州已经民生凋弊,残破不堪。

《三国志.庞统传.九州春秋》: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庞统正是看到荆州荒残,才极力鼓动刘备图川的。

三是牺牲关羽是否舍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作为股肱之臣,手足兄弟关羽,刘备是否舍得呢?

关羽年龄和刘备差不多

关羽的确切年龄不详,但既然和刘备情同手足,年龄应该相差不大,襄樊之战时,关羽年龄应该六十上下,在冷兵器时代,这个年龄是有点老了。已不复当年万夫不当之勇的时候了。对于刘备这样妻儿安危都不在乎的人来说,未必就不舍得放弃关羽。

否则,关羽死后,史书上查不到刘备有多伤心。甚至张飞死的时候,刘备只是随口说一句:"咦,飞死矣",既不悲伤,也不追查凶手,不奇怪吗?

刘备为了在出兵伐吴上占据道义的制高点,忍痛行此"苦肉计",就是为了出兵伐吴名正言顺!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刘备觉得以关羽的能力完全可以跑出来,没想到刘封不救、关羽又没跑出来,所以忍痛杀了刘封,以堵天下之口。

后来的一切皆如刘备所愿,已经是鸡肋的荆州丢了,关羽也死了,自己皇帝也做了,终于可以兴致勃勃地伐吴了。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人算不如天算,吕蒙死后,冒出来个陆逊,把刘备打回原形。

刘备机关算尽,偷鸡不着,反把老本赔了干净,退回白帝城后一定非常痛悔,无法自拔,因此一病不起,不得不托孤于诸葛亮,自己则带着无限遗憾去了另一个世界。不知道九泉之下见到关羽,关羽会不会饶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