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先生在《兰亭序》真伪问题上的一个基本判断就是说,晋代还是一个隶书时代,这个判断基本是准确的。现在考古学也证明了郭沫若先生的这样一个基本判断。

我们到今天为止,还有人认为郭沫若的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甚至于认为是完全违背事实的,到底哪个是事实?是考古依据是事实,还是我们的学者提出的观点是事实呢?

王羲之的书法是晋代书法的一个流派,范围比较小。

我们完全可以说,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像王羲之的这种书法风格,跟魏碑书法风格的普及率是没法相比的。

因为当时大量的书法都是隶书,或者说像魏碑那样的楷书,只有王羲之继承了钟繇这样一个传统,而且他们有一个圈儿,都是学钟繇这个传统的,所以他们就形成了一个流派。

这个流派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钟王书法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建之墓志》泰和六年(371)制,墓主王建之是王彬之孙,与王羲之同族,是王羲之的族侄,墓志写于王羲之去世后10年

但是王羲之的钟繇这样一个传统太优秀了,它独树一帜,所以唐太宗李世民,生活在“唐”太原地区,正是北朝人统治的重镇,在这个地方生活的年代那么久,李世民居然最欣赏的是王羲之的书法,这说明王羲之的书法确实非常优秀。

可能有人也会据此而认为,既然唐太宗生活的太原地区,北方都流行王羲之的书法,凭什么说王羲之的书法不是在全国各地流行呢?

其实这里有一个误解,唐太宗李世民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不等于王羲之书法在北方地区流行,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我们再比如说,钟繇是著名的书法家,钟繇前面的蔡邕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并没有流行全国各地呀。

难道你以为王羲之的书法就会流行全国各地吗?所以,我们说王羲之是一个名士很出名,知道他的人很多,但是,他的书法是不是书法流行全国,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西晋《木方墨迹》楷行书法明显,但是,还不是主流书法

我们根据大量的考古发现来看,说王羲之的书法在全国很有名,这是可以的,但是王羲之的书法在全国流行证据是不充分的,王羲之时代没有,王羲之之后也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晋时代的行书

同时,在北朝的后期,也就是东魏之后,魏碑这种书法或者叫楷书,大量的普及和发展,而这种发展的趋势,跟王羲之的书法已经不谋而合了。

这是因为,在王羲之这个时代,大量的书法家也在改革隶书,隶书在书法家的推动下,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变化的趋势就是向着楷书发展,这个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因为,楷书明显比隶书书写起来速度要快一些。

所以,也有不少的书法家可能学习过钟繇王羲之的书法,也可能他们在隶书的基础上,本来就非常接近钟王的书法了。

欧阳询写于隋代的楷书,是魏碑风格的进一步规范

所以唐代才能够顺利的实现向王羲之书法统一的这样一个局面。这是因为书法向着楷书统一的基础已经形成一种趋势了。

而王羲之时代的书法,我们从东晋出土的王氏家族墓志《王建之墓志》,《王丹虎墓志》,《王兴之墓志》等墓志的出土,恰恰证明了晋代是一个隶书的时代。

例如《谢鲲墓志》景宁元年(323)、《张镇夫妇墓志》太宁三年(325)、《颜谦妇刘氏墓志》永和元年(345)、《刘剋墓志》升平元年(357)、《王丹虎墓志》升平三年(359)、《卞氏王夫人墓志》太和元年(366)、《孟府君墓志》太元元年(376)、《夏金虎墓志》太元十七年(392)等,都是隶书风格居多。

但是,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隶书墓志又跟东汉中晚期的隶书是不一样的,就是跟曹魏时期的隶书也是不一样的,同时,这些墓志书法也夹杂着一些楷书的成分。例如,《颜谦妇刘氏墓志》、《夏金虎墓志》就跟《谢鲲墓志》、《王兴之墓志》有很大的不同。

东晋太元十七年(392)《夏金虎墓志》,楷书味道明显

但是,个别墓志虽然有一些楷书味道,如《颜谦妇刘氏墓志》等,还不能说完全就是 楷书,毕竟这个时期的楷书,还没有完全的成熟,还处在一个萌芽的阶段。这说明晋代的隶书风格也在变化。

这种变化,跟北朝的魏碑的书法风格,在隶书的基础上的变化,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

所以,我一直认为,把魏碑看作是北朝特产的说法,这是一个历史的误读,也是没有任何依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晋《木方墨迹》行书与王羲之《兰亭序》笔法结构之比较,完全同体

这就好比我们把《礼器碑》、《张迁碑》这些不同风格的汉隶当做不同的书法来看待,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一样。

因为在任何一个书法体系当中,它都有不同的书法风格和流派,这是非常正常的。在南北朝时期,即便是进入楷书的阶段,书法风格的多样性也跟隶书的多样性差不多。

书法风格的多样性,这是一种普遍的规律。篆书时代是这样,隶书时代也是这样,楷书、行书、草书时代都是这样。

在魏晋南北朝中国书法剧烈发展变化的时候,出现多种多样的风格,这就一点也不难理解了。

那种认为东晋只有单一的钟繇,王羲之书法楷书,当然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也不符合书法发展的规律。

中国楷书从隶书过渡到楷书,这是一个南北平衡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能说,东晋在发展楷书,北方就没有发展楷书。其实,不论东晋还是北朝,他们都是在隶书的这样一个时代在发展书法。

升平三年(359)《王丹虎墓志》墓志制于王羲之去世前3年

可是我们不能因为晋代的隶书还很盛行,还是主流,就否认王羲之的书法存在的真实性,这也是没有任何证据的。

现在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三国木牍简书书法,也证明了楷书存在的事实,行书存在的事实。因此,有钟繇王羲之成熟的楷书产生,这是完全可信的。1974年在江西南昌发现的西晋《木方墨迹》,证明楷书行书在南方发展,而《李柏文书》说明在北方西域都在发展。

那些为了证明王羲之时代完全是一个楷书时代的学者,说什么《王建之墓志》,《王丹虎墓志》,《王兴之墓志》之所以用隶书写,而不是用楷书,因为墓志要用比较严肃的字体来写。隶书是传统的书法,王羲之的书法是新的书法,所以东晋的墓志大多是用隶书来写的。

曹魏时期隶书《上尊号奏》东汉隶书味道很浓

我们睁开眼睛看看,很多王羲之时代前后的墓志书法风格是多样的,其中也有接近于楷书的,而用隶书写的又跟汉隶的区别多大?所以,这样的观点有多可笑,你也不看看这些墓志它是用标准的隶书写的吗?在《张镇夫妇墓志》太宁三年(325)、《颜谦妇刘氏墓志》永和元年(345)、《刘剋墓志》升平元年(357)、《王建之墓志》(371)、《王丹虎墓志》(359)、《王兴之墓志》(340)这些墓志之中,哪一个墓志是标准的隶书?哪一个墓志是标准的楷书呢?没有,完全没有,这就是考古发现的事实。

从东晋早期到晚期,甚至王羲之去世五十年以后的墓志书法,都有用隶书写的。

晋成帝司马衍咸康六年(340)《王兴之墓志》墓志制于王羲之去世后21年

我们从这些墓志里边可以看得出来:魏晋时代确是一个隶书的时代。同时,楷书也在隶书的基础上逐渐在成长,这就产生了晋代的书法,南北朝的书法跟隶书不一样局面。但是,不论晋代书法还是南北朝,书法都在朝着楷书的方向在发展和演变。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演变的过程当中,当然它是存在多样性的,尤其是我们所谓的魏碑这种书法的多样性,更多原因就在于这些魏碑书法的基础都是隶书。在异彩纷呈的隶书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魏碑风格,当然是多样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颜谦妇刘氏墓志》楷书味道出来了,可见,墓志用什么书体没有固定标准和习惯

而这个书法风格的群体,要远远大于王羲之书法的群体,当然魏碑书法的势力,就要远远大于王羲之书法的势力了。

但是魏碑和钟繇王羲之这样一个书法系统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矛盾,都是在脱离隶书,朝着楷书的方向发展,仅仅是不同的风格而已,所以魏碑和王羲之的书法又是不谋而合的。

但是这么大势力的魏碑书法,为什么最终会被王羲之的书法所替代呢?这个原因当然主要是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备至和推波助澜,再加上王羲之的书法本来书写起来,比魏碑可能要更先进一些。

一是,书写速度快,二是,美观度和规范性更强,同时,魏碑楷书与钟王楷书已经非常接近,都在去隶书化的同一跑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