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3.22亿。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05年-2015年十年间,抑郁症患病率增加了惊人的18%。专家预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抑郁症患者还将出现大幅度增加。

长期以来,抑郁症临床治疗只关注症状的改善,而忽视了患者是否能恢复功能、回归社会。9月19日,“中国首个多中心抑郁症患者生存质量调查”项目在广州启动。该调查是国内首个在多中心开展的、针对达到临床治愈标准的抑郁症患者功能恢复情况的调查,以期探索我国抑郁症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包括工作、学习、社会生活恢复情况,呼吁社会各界对抑郁症患者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俊教授分析项目调查背景及方法。

抑郁症认知功能改善被忽视

“ Hi,你还好吗?“你是否还是那个,能独挡一面、笑对波澜的职场佼佼者?你是否还是妈妈眼中,聪颖活泼、令人骄傲的女儿?你是否依然憧憬着,那一片蓝天白云和青草的芬芳?“ 项目启动会上,三个发问,全面反映了抑郁症患者无法正常回归工作、学习、生活时的困境。”

“为什么要做这个调查?关键在于,我们既往的治疗中比较忽略这一块。抑郁症治疗会有残留症状,以往大家只关注失眠、身体难受、愉悦感降低等问题。但影响抑郁症患者真正回到社会还有更高一级的需求没有满足,就是他作为‘社会人’去工作和学习的能力,和别人打交道的社交能力等被忽视了。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调查,让更多的医生看到患者迫切的临床需求,认识到抑郁症患者功能损害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能够去重视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因为这是我们治疗中最终极的目标。”中国抑郁症患者生存质量调查项目负责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研究中心陈俊教授表示。

抑郁症对工作、学习、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有数据显示,对于工作人群来说,因抑郁症导致的缺勤等造成的间接损失远远多于直接损失,占总经济损失的95.8%,而且抑郁症会造成工作效率的下降,影响职业发展;对于学生,抑郁症造成的失眠、兴趣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导致不能正常学习,影响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

据悉,该项目由北京融和医学发展基金会发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南京脑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同参与,由灵北公司支持。项目计划在上述7个中心针对500例16-50岁之间的门诊患者样本展开调查。

警惕抑郁症筛查中的“隐性歧视”

很多人都知道抑郁症会让人“不开心”,但抑郁症会让人“变笨”公众却知之甚少。

“抑郁症包含情感、躯体、认知三维症状,很多人都知道心情压抑、愉悦感缺乏、兴趣丧失属于抑郁的情感症状;对失眠、头疼、心跳过速、食欲不佳等躯体症状的认识也在慢慢加强,但是认知症状往往容易被患者忽略”,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李凌江教授特别强调。“抑郁症患者经过治疗之后,仅症状缓解是不等于疾病被治愈的。他愿意回归正常的生活吗?他能够回归正常吗?我们如何帮助他们回归?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题。”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副院长张宁教授指出,抑郁症治疗仅仅消除症状比较简单,但这就像“得了感冒,不发烧了、不打喷嚏了,患者依旧感觉不舒服、没有精神、很乏力、头晕脑胀,需要再休整两三天才能彻底好,这就是疾病康复的一个过程”,抑郁症患者从症状消失到功能恢复,大约需要半年时间,这期间维持规范治疗非常关键。“维持治疗可以让患者有充分的自我修复时间,最大限度减少疾病复发。”

9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从筛查、预防到治疗,给出了一套综合的解决方案。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抑郁症,这个过去“不可多说”的毛病,如今在国家层面有了防治方案。抑郁症筛查,无论纳入学生体检,还是纳入常规孕检,都体现了国家对精神健康的关注。

不过,多位临床专家提醒,中国抑郁症患者的病耻感仍然非常严重,很多人对这个疾病并不了解,实际上抑郁症跟糖尿病高血压一样也是一种慢性疾病,经过长期维持治疗后能够保持稳定。需要警惕在上述方案落地过程中带来的社会“隐性歧视”,从而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耻感。

【记者】严慧芳

项目组专家合影。

【作者】 严慧芳

健康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