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以前生活不怎么样,也没听说过什么抑郁症,怎么现在生活好了,抑郁症反而越来越多了?难道是人们变得心理脆弱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前没有抑郁症吗?

显然不是。

抑郁症是一种很古老的心理精神疾病,从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只不过,那时候的抑郁症不叫抑郁症,人们更多地是将它视之为被恶魔附身,所以,最早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大多是通过巫医,比如环锯术,一种通过在脑袋上打个洞,让患者得以康复的治疗方法。其治疗原理是,通过在脑袋钻个小洞,让恶魔的灵魂离开患者的身体,从而使得患者得以复原。当然,这种疗法并没有效果,但人们依然坚信不疑。

后来,古希腊的希波拉底提出了体液说,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粘液、血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如果黑胆汁过多,个体就会患上抑郁症。在提出这一理论的同时,希波拉底还采用了草药治疗抑郁症,并提出放血疗法。这种疗法的原理是,通过放出患者体内多余的黑胆汁,促使患者体液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但放血疗法在治疗抑郁症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少人因此丧生。

到了哲学时代,柏拉图提出,一个人的童年生活决定他成年以后的精神状态。这一说法为现代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奠定了基础,可惜,当时没有引起人们重视。

中世纪时期,抑郁症被视为人们对抗肉体欲望、魔鬼诱惑而产生的愤怒,到了文艺复兴,抑郁寡欢的人则被视为很有魅力。

直到启蒙运动时期,罗伯特·伯顿的《解剖抑郁症》一书出版,从文学和科学的角度阐释了抑郁症,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才慢慢清晰。

但到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乔治·切恩医生提出,抑郁症是贪图享受造成了,开启了抑郁症长达多个世纪的遭受歧视,直到今天,还有人会说“都是惯的”、“太矫情”。

直到德国医生克雷佩林将提出抑郁症是一种独立的病症,人们仍然不是很重视。

一直到德国心理学鼻祖冯特创立了心理实验室,将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人们开始学会重视抑郁症,并客观地对待,抑郁症患者也开始得以了适当的照顾,并被送往安老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见,抑郁症自古就存在,只不过,人们对于一种疾病的认识是需要过程的。

那么,

现在的抑郁症为什么越来越多呢?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自然等等因素。

01 生物学因素

在抑郁症形成的因素中,生物学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一项。

不少人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基因和器质性病变,却没有注意到消化系统方面的问题也是抑郁症产生的原因之一。

最新的研究发现,那些长期以天然食品为主食的人,比那些长期以人造食品为主食的人患抑郁症的几率要低很多。

这是因为人造食品当中,存在着不少对健康有风险的添加剂,而这些添加剂对人的新陈代谢是有一定影响的,并且,有些人造食品本身的成分就很令人后怕。有人研究了美国的食品生产链,发现所谓的绿色有机食品,不过是包装出来的,是资本的一个噱头,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某快餐式餐饮店(虽然国内的经营者是国人),号称自家的白羽鸡是健康的,实则喂养激素,一只鸡一两个星期就能长成,可以想象都吃了些什么。而这样生产出来的食品注定是没有什么营养价值反而充斥着一大堆人体难以消化的垃圾。

而人的消化一旦不顺畅,新陈代谢就会受到影响,加上滞留在体内的各种垃圾食品,人本身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这种影响不是一下子产生的,而是日积月累。

02 社会因素

而人造食品之所以受到广泛的食用和欢迎,则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人类对利益的疯狂追求。

马克思说,资本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被人到处使用;有20%的利润,就会活泼起来;有50%的利润,就会引起冒险;有100%的利润,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润,就会使人不怕犯罪,铤而走险。

人造食品的生产过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本应是对大众饮食健康负责的食品生产商,却成了人们的饮食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是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

现代的科技的确是日新月异,更新换代非常快。而这更新换代的背后,是一群人在为了养家糊口积极地忙碌。朝九晚五的工作是有的,但不是所有人,房贷、车贷、网贷、养儿养老……更多人经常加班加点,只为了多一点点的薪水。

尽管有的单位有专门的吃饭时间,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细嚼慢咽和回家吃饭根本是不可能的,于是外卖和快餐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为了节约时间、快速提高效率,人造食品也大量涌入市场,比如泡面、蟹肉棒等等。

“好吃的东西往往高热量又上火”,与天然食物不同的是,人造食品为了迎合人类的口味,往往更加美味,使人看一眼,都忍不住吞口水。

03 心理因素

高压的工作不仅给人们带来消化不良等身体健康问题,也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

尽管心理学不断在普及,但不把心理学当一回事的人还是不少的,或者误解心理学的人还是不少的。不少人更多的是将心理学与古代的读心术混为一谈,期待自己学习心理学后可以洞察人心,掌控他人思想,一些营销号也不遗余力地如此宣传,人的急功近利使得心理学的科普受到了阻碍,也使得人们忽视了心理学的真正作用——引导人们正视自己的内心,活出真实的自我。

这种功利心理,使得不少人在出现矛盾的时候,或是不愿意沟通,压抑内心;或是选择暴力解决问题,激化矛盾;或是被道德绑架,以为自己可以感化所有人……尤其是在婚恋关系中,闪居、闪婚、闪离的现象越来越多。表面上看似乎是解决问题了,实际上潜意识里是能感受到伤害的,于是就出现了大部分人对西方文明不加分辨照单全收的现象,仿佛这样就可以借此逃避、自我欺骗,但人的承受力有限,积累到了一定的量总要爆发,正所谓“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心理学的认识,还出现了一种极端现象——以前不怎么在意幼儿的心理教育,现在则是弄巧成拙。因为自己曾经没有达成愿望的童年,而将子女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和希望的寄托,对子女过分保护和补偿,或是过分苛刻,使得一些孩子连基本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没有,稍微有点矛盾,就出现各种极端行为,比如跳楼、行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自然环境

除此之外,有研究表明,人的情绪和自然环境是有一定联系的。

人们在阴雨天很容易情绪低落,而在晴天则更容易心情愉悦。不过,并不是所有太阳当空、阳光普照的日子,人们都会乐观向上,比如夏日高温,过度的温度不仅不会让人觉得心情愉快,反而让人觉得烦躁易怒。

以高薪高福利的冰岛而言,按理,那里的人们应该是很幸福的,但实际上,冰岛的自杀率却很高,因为冰岛的季节存在着两极分化,或是极昼,或是极夜。也就是说,人们有一段时间整日看不到太阳,又整日看到太阳。这种自然环境严重影响了人的生物钟,打乱了人体的分泌和新陈代谢,使得冰岛人出现了不少自杀现象。

而随着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南北极和喜马拉雅的部分冰川出现融化现象,原本寸草不生的5000米海拔的高原甚至出现了植物。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夏秋的高温时期越来越长,尤其是在南方,原本“端午节前后才开始高温,不到国庆就开始降温”的气候,现在成了“不到五一就开始热,国庆过后还不一定降温”。这样的气候变化,好处是,人们出门不用穿一堆衣服,坏处则是紫外线越来越强烈,高温期延长,人们变得更加容易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定。

所以,不是现代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而是人们在违背自然的路上越走越远。

————

这里是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解析生活,分享心理,用另一个角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