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黄体军摄影 王鑫

2020年9月28日,济南山东省会大剧院将迎来山东省文旅厅出品、著名艺术家张继钢导演、山东省话剧院倾力推出的话剧《孔子》的世界首演。那么,从1989年起山东省话剧院缘何在三十一年间排演了三个不同版本的《孔子》?此次话剧《孔子》给山东省话带来了哪些新的气象?为此,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对山东省话剧院院长董旋进行了独家专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排《孔子》缘于我们的“孔子情结”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董院长,咱们山东省话在31年间排演了3个不同版本的《孔子》,请问为何对孔子这一题材情有独钟?对即将首演的2020版话剧《孔子》,您有何期待?

董旋:我相信张继钢导演的2020版话剧《孔子》,将确立新时期我们剧院的艺术风格。会成为我们山东省话新的代表作、看家戏,也必将为中国话剧创新发展打开一个新的视野!

从1989年版《布衣孔子》到2015年获国家艺术基金版《孔子》,再到2020年版《孔子》,相当于平均10年重排一次《孔子》,而且是不同版本,这只能说缘于我们山东省话的“孔子情结”。

有人说,山东省话作为山东省内唯一省级话剧院团,不能没有《孔子》这样的作品,我特别认同这句话。作为孔子的老乡,我们排演《孔子》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和自信,同时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

当然孔子不仅属于山东,也是属于中国和世界的。孔子何以成为圣人?何以具有了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他对我们每个人意味着什么?这是每代人都要回答的一道重要考题。作为艺术工作者当然有使命作艺术上的回答。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我想问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对这三个不同版本的《孔子》,人们会不自觉地进行比较,您怎么看待这件事情?是不是把它们作为不同时期省话的代表作,这样评价更为客观?

董旋: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对于艺术和美的见解,历来见仁见智。不同时代,不同创作者,对于孔子肯定会有不一样的艺术诠释。 “长江后浪推前浪”,艺术才会不断创新和突破。

我想说的是,我们对待艺术创作的态度是严谨而充满敬畏的,对于创新发展始终是敢于尝试和勇于挑战的。所以虽然是同一题材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舞台呈现,都体现了当时条件下创作团队的最高水平,三版《孔子》堪称是三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作。我们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当代人更好地了解孔子,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更好地探索未来之路。像“三人行,必有吾师”这些连小孩子都耳熟能详的句子,说明了孔子的思想言行已作为文化基因沉淀在我们的血脉中,不知不觉地成了我们思想和行为的指南。所以对当代人来说,孔子既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他无时不陪伴在我们左右。这次张继钢导演的“超现实主义”的《孔子》,正可以让我们尤其是年轻人更好地走近孔子,亲近孔子,喜欢孔子!

有“准备”的团队是成功的保障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为了排演《孔子》,省话作了哪些人力物力准备?

董旋:这次排演《孔子》对我们山东省话是一次重大考验和历练。单说这次演职员就多达410多名,这是我们省话从未有过的规模。

《孔子》原计划从今年2月开始排练,但因为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一直推迟到7月下旬才正式开排。但此前我们一直在做各种准备:包括组织演员深度研读剧本,同时阅读不同版本的《孔子传》,司马迁的《孔子世家》等,了解孔子的思想和生活,查找春秋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写人物小传;邀请著名语言艺术家晏积瑄老师来剧院做台词基训,提升演员们台词表达能力,在与音乐、舞蹈等融合中找到话剧演员的自信;邀请北京人艺著名演员杨立新老师来省话讲座,传授舞台经验和技巧;为了让演员言行有高古之意,先后从省、市京剧院聘请专业老师对演员进行戏曲身段的集中训练。这些前期准备工作有力地保障了正式排练的顺利进行。

我们还不失时机地组建了现场演员统筹团队、项目保障团队、舞美统筹团队、后勤保障团队、宣发推广团队,首演接待团队等等。所有团队发扬“一棵菜”的精神,全力围绕《孔子》高效运转。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前不久偶尔谈到《孔子》选角的事,我看到您眼睛里竟然有泪花在闪烁?

董旋:我是感慨加欣慰!一个演员能在一出重要剧目里得到一个角色,哪怕是次要角色,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孔子》选角经历了三个阶段,去年底和今年四月、七月。导演组先后来济南进行了初步摸底,今年7月21日开排仪式后,又对所有报选演员进行了现场选拔并最终定角。

在这一过程中,尽管我对我们的演员抱有信心,但张继钢导演是大艺术家,我们的演员能否达到他的高标准?说实话,我是有点小担心的,但这种担心又不能表露出来,只能暗中想着另外一种可能:假如我们的演员尤其是报选主角的演员达不到要求,那就只能从院外选演员,但那样一来对我们省话意味着什么?

记得导演组郑重地把装着选拔结果的信封交给我时,我简直不敢打开它。等鼓起勇气看到最终名单时,那一瞬间我真的流泪了。当时张导在场,我说,请不要管我,先让我哭一会儿……我们的演员真的太棒了,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抓住了这次机会!——名单上我们出了两名孔子,其他主要角色也都留在了我们剧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省话人” 永远是年轻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您1991年从山艺毕业分到省话,至今将近30年了,可以说您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山东省话,献给了话剧的舞台!在此我们很想听一听您作为一个老省话人的心声。如果总结一下在省话30年的工作心得,你会选择哪些关键词?

董旋:我首先想到了“氛围”一词。正是山东省话浓厚的艺术氛围,滋养了我的艺术生命,也给予了我生活中前行的力量!

还是从《孔子》说起吧。前两版《孔子》都有我的角色,这次则是以制作人的身份全程参与。记得1991年刚到省话工作,我就参演了1989年版的《布衣孔子》,又是演死尸又是演宫女,一个人演了五个群众角色。当时薛中锐老师演孔子,王玉梅老师演孔子的夫人亓官氏。我尽管是跑龙套,天天都在侧幕条看老艺术家的戏,每每感动不已,从这些老艺术家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对艺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每场演出精准而充沛的现场把控,让我至今受益。

2015年版《孔子》,我演的正是当年王玉梅老师演过的孔子的夫人亓官氏。想起当年跑龙套的情景,想起老艺术家们也都是从跑龙套起步的,我特别认同一句话: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

刚才说到“氛围”一词,从1953年山东省话成立,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这和省话浓厚的艺术氛围是分不开的:老演员们无私地传帮带,中年演员厚积薄发,青年演员只要给一点阳光就灿烂!此次话剧《孔子》的排演,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张继钢导演曾评价说“山东省话有一流的演员,一流的管理”,杨立新老师也说,他很看好山东省话的实力。作为院长,如果给演职们打分的话,您会打多少分?

董旋:首先非常感谢两位老师对我们省话的褒奖!如果真让我打分,我可能毫不犹豫地打120分!可能有人说我“护犊子”,但这正代表了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举6位老演员的例子吧。他们都已退休,都曾在前两版《孔子》中扮演主要角色,但这次却甘当群众演员,甘愿为年轻演员抬轿子,当绿叶。年龄最大的杨振兴老师已近80岁了,这次演的是第六场困境中,那个讽刺孔子和众弟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老农夫。75岁的韩春玉老师演的是第三场为政中,孔子杀少正卯时喊“慎重”的那个老者。尽管台词只有一句话,但他们演的却是一丝不苟,他们精湛的技艺,他们的气场,给舞台的带动效果真是出奇地大!这就是职业精神,这就是传承,这就是省话人对艺术的坚守!我很想告诉年轻演员,职业的尊严就是这么来的!

看老戏骨们这么享受艺术带来的快乐,你真的会觉得艺术可以让人返老还童!我希望我们省话人都能永葆艺术的青春和活力!

记者手记:艺海潮涌剧香永,戏剧人永远是年轻。山东省话是一个为了艺术甘愿奉献青春和热情的团队,这是此次采访话剧《孔子》记者得到的一个突出印象。祝愿山东省话人永葆他们的这份艺术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