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次拓展活动,笔者随着主办方来到蛟河市拉法镇拉法村,瞻仰了一座烈士纪念碑。在山脚下,笔者看到了这座纪念碑的文保碑,上面写着吉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拉法战斗纪念碑”,把它的历史意义表述得十分清楚。

纪念,镌刻碑石

在蛟河市拉法镇拉法村西山山顶,有一处纪念碑,东侧上书毛体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西侧为碑文,上面详细记载了纪念碑的来由:“我英雄人民解放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全面内战阴谋,于一九四六年六月七日,挥戈反击,取得了驰名全国的“六七”战斗的胜利。李景云、何兆然、刘志义等同志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碧血染青史,丹心照九洲(应为州)。烈士英勇献身精神,将永远鼓舞我们胜利前进。”署名是中共拉法公社委员会、拉法公社管理委员会,一九八一年六月七日。笔者用定位测量,纪念碑位置为东经127度19分35秒,北纬43度49分30秒。

1986年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编撰出版的《蛟河县文物志》记载这座纪念碑始建于1961年,1981年重建,全碑通高11米。碑身为水磨石修筑,碑根部南北长3.46米,东西宽2.95米,碑底是70平方米的水泥地面,18个方形水泥柱构成围栏,环碑而立。碑基为花岗岩质料,有三层台阶,尺寸各有不同,《蛟河县文物志》中有详细记录。分别是第一层台阶南北长7.95米,东西宽7.46米;第二层台阶南北长6.47米,东西宽5.9米;第三层台阶南北长5.50米,东西宽4.98米.第一至第二台阶相距0.75米,第二至第三台阶相距0.5米,第三台阶到碑的根部相距1米。这组数字弥补了笔者在现场无法测量的问题,让这座纪念碑更加立体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斗,扭转战局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都看中了东北地区广大土地,分别向东北运兵。1946年1月,国民党军廖耀湘率新6军于秦皇岛登陆,进入东北。廖耀湘进东北之初,和民主联军的交战中占取上风,连续攻占盘山、台安、辽中;3月,打通辽阳、鞍山与沈阳到营口的交通线,攻入长春。直到1946年5月,国民党兵占领吉林市后,廖耀湘命令所辖263团和264团的一个营向吉东运动,6月5日攻打老爷岭,6月6日占领拉法、新站,6月7日午后向蛟河县城进攻,并派飞机轰炸蛟河、敦化等地。

为了阻止国民党军继续东进,保护东满、北满根据地的建设,东北民主联军一师、二师奉命反戈一击。6月7日晚,东北民主联军第1师第1团在副师长李梓斌、师政治部副主任吴岱、团长唐青山带领下,由蛟河县城以东下洼子出发,沿铁路东侧经砬子前阳、东安乐,第2团在团长江拥辉带领下由中岗屯经蛟河县城直奔拉法,其他团紧随其后跟进。战至拂晓,东北民主联军攻占拉法,守敌一个加强营大部被歼,少数逃往新站,此次战斗被列入拉新战斗的一部分,

6月7日到10日,东北民主联军用4天时间生擒国民党军的团长韦耀东,共毙伤俘敌190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10门、轻重机枪70余挺,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拉新战斗的胜利。拉新战斗后,国民党军4个月未继续北犯,给东北民主联军整训部队,扩充兵员提供了有利时机。

创造,典型战例

这次战斗东北民主联军一、二两师在拉法、新站战斗中创造以劣质装备全歼美式装备的一个加强团的范例,显示了东北民主联军整团歼敌的实力。在保卫了东满、北满根据地的同时,极大地鼓舞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士气,打出了威风,树立了必胜的信心。

“拉新战斗同解放战争时期后来的一些战斗相比较,规模不算大,歼敌也不算多,但在当时取得这样的胜利是非常难得的。拉新战斗的胜利,扭转了敌进我退的战局,形成了以老爷岭为界的相持局面,成为解放战争史上集中兵力歼灭敌人的典型战例。”蛟河市人民政府网站关于拉新战斗评价说。

原蛟河县委史志办公室党史科科长潘喜清在接受吉林日报采访的时候说:“拉新反击战是东满战场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狠狠地打击了国民党军猖狂北犯和东进的嚣张气焰,它的胜利对整个东北战场具有重要意义。”潘喜清还认为此次战斗保住拉法战略要地,就是保障了拉滨线、拉图线铁路畅通,使东满、北满根据地连成一片,有力地保障了共产党中央“让开大路,占领两厢”方针的贯彻执行,迫使蒋介石改变战略,采取“先南后北”的方针。驻守在老爷岭以西、松花江以南的国民党军队,不敢再孤军深入,贸然北进,为东北民主联军扩充兵员,进行整训赢得了时间,更为以后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蛟河市拉法镇是长春到图们铁路、拉法到哈尔滨铁路的交会点,长期以来一直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都认为它应该是重兵把守的战略要地,在这里发生争夺战也是必然事件,一座拉法战斗纪念碑记录了这场战斗,也记录了一个特殊时期的历史事件。(来源:图/文 张海川,稿于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