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宿松县某医院10名儿科医护人员向医院领导提交了一份转岗报告,报告中称,行政人员的月绩效甚至比一线的儿科医护还要高:儿科系数1.0是489元,行政人员1.0系数是2600元,这些行政人员中有的甚至整年都没有上班,只是因为有编制就拿了高绩效,该报告言辞十分激烈,称"受不了侮辱,再次强烈要求转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24日,该医院的一名护士表示,儿科医护们的奖金得到了提高,大家已经恢复了正常的工作,不再继续要求转岗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和联名报告有关系。

虽然说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值得尊重,但是工作的难度是存在着差异的。后勤人员和一线医生付出的学识、时间、精力压根就不对等,想要成长为一个好的儿科医生,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培养行政人员的时间成本显然不会这么高,这种前提下收入还要低一大截,医护人员感到不爽也是人之常情,虽然宿松县人民医院的问题解决了,但是放在整个大环境中,儿科医生们的待遇差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

上海交大附属新华医院小儿危重科室成立4年,就走了5个主治医生,这并不是某一家医院的特殊情况。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到2019年,我国儿科医生流失数占总数的10.7%,34%的儿科医生计划在2年内辞职。

同时儿科医生们面临的工作压力要远超一般科室:小儿表达能力有限,无法有效沟通,现在的孩子非常娇贵,家长们就诊要求高,稍有不慎就会遭遇打骂,家长对孩子的健康问题过度担忧,略有不对就去看医生,这也增加了医生们的工作难度……

再来看一组真实的数据:2017年,我国儿科医生的缺口超过了20万,仅有10万人在岗,但0—14岁的小儿有2.6亿之多,10万个医生服务2.6亿个小儿,平均下来,一个医生要服务2600名小儿,医生每小时要接诊60到80位患儿。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却没有给儿科医生们应有的回报:儿科医生的收入要比其他科室低30%左右,76%的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也难怪着医学院学生中会流传着:"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的顺口溜。

有医生表示,儿科收入低,不是中国特有的情况,美国也是如此,这种说法是否真实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医学网站Medscape统计了约2万名医生的收入,结果显示,儿科医生的收入排名确实是倒数第二,仅仅比预防医学科稍微高一点,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就算是排名倒数第2,他们的年收入也高达22.5万美元,这算是中产阶级,生活压力不会很大。

况且,美国儿科医生的工作模式也和国内的医生存在着差异,美国有孩子的家庭一般会选择一位离自己家比较近、服务态度好的儿科医生,如果是头疼脑热等常见的基础毛病,儿科医生可以解决,如果是心脏、脑部等出现了严重问题,儿科医生会将患儿转到专科医生那里,工作压力比国内低。

同时,美国医患之间的信任度比较高,因为美国建立了很完善的医患纠纷解决机制,他们有一整个团队来应对医患纠纷,医生的精神压力也比国内小很多。

所以,提升儿科医生的薪酬水平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经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但是连他们的健康都无从保障的话,未来又从哪里来呢?每当谈论类似问题时,总有人说,医护人员们不应该追求这些世俗的东西,应该追求理想,应该为社会做贡献,但是理想不能当饭吃,也换不来房子和车子,做贡献应该是源自于自己内心深处的热爱,而不是源自他人的道德绑架,得把基本的生存问题解决了,谈论理性和情怀才有意义。

大家觉得,该不该提高儿科医生的薪酬水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