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崔相光

摄影:卞正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8年10月3日,一名小朋友骑在家人的肩膀上在八达岭长城上看“人海”。(华舆资料图片)

华舆讯 今年中国国庆和中秋将同日而至,因为疫情“宅”了大半年的上班族大多正在策划未来8天假期的旅游或狂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日前在其官网发布《2020年国庆中秋假期旅行卫生重点提示》,提示当前仍处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国际通用名“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全球大流行时期,尽量避免非必要的跨境旅游,可正常安排中国国内旅行,旅行期间要服从旅行目的地新冠防控工作的有关要求。

出境游最长需隔离28天,严重影响旅游体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示:目前处于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境外疫情此起彼伏、持续蔓延扩散中。美洲区近期报告新增病例数有所下降,但仍是全球疫情最严重地区,每周报告新增病例数约为全球的一半。东南亚区疫情增速最快,每周新增报告病例数将要超过美洲地区,尤其是印度疫情持续明显上升。欧洲地区疫情5月~6月略有下降后再次上升、迄今峰值已经超过春季且仍在上升中。东地中海区疫情在8月略有下降后再次上升,季节性的宗教和文化群众聚会、婚礼庆典和其他社会活动导致该地区疫情再次上升。西太区每百万人口的累计病例数和死亡数全球最低,近期疫情相对平稳。非洲地区疫情从7月底出现下降趋势。

不同国家和地区采取不同的旅行限制措施,如果目的地要求旅行者入境后隔离医学观察14天,同时我国对入境人员也要隔离观察14天,出境前后最长可能需要28天的隔离观察,将严重影响短期旅行体验。因此建议个人权衡出行时间,尽量避免国庆中秋假期非必要的跨境旅行。

旅行归来,继续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应自我观察14天,一旦出现身体不适,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如果是境外旅行归国人员,应按照我国最新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的要求,实行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或者具备条件时、在自愿基础上实行“7+7”“2+1”的管理模式,即7天集中隔离和7天居家隔离,入境口岸海关核酸检测、入境地集中隔离后期核酸检测、居家隔离期满后核酸检测。

中国国内旅行尽量避免前往边境地区

目前中国境内各地均为新冠疫情的低风险地区,可以正常旅行,旅行期间要服从旅行目的地新冠防控工作的有关要求。同时准备免洗手消毒液、消毒湿巾、口罩等物品。旅游期间注意与他人保持距离,勤洗手,密闭和人群密集处佩戴口罩。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中国陆路边境线绵长,相比空港,外防输入的压力和难度更大。此外中国周边一些国家疫情出现快速增长或反弹,加上对方一些边境地医疗资源不足、检测力量有限,需引起与之接壤的中国陆路边境城市的特别重视。他提示,“双节”假期,公众应尽量避免前往这些地区。

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称,在中国内地已连续一个多月没有新增本土病例的前提下出门,可以说接近100%的概率不会碰到新冠病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出行已达到了100%安全。“我们现在还只能恢复90%的正常生活,仍然处于疫情防控的‘新常态’下,而不是生活已经进入了常态化。”

他认为,目前出行是没有问题的,也不必在所有环境中都佩戴口罩,但在人员密集环境下要有“适当张力”,特别是与互相不认识的人聚集时要做好防护。万一出现发烧或任何临床症状,须第一时间就诊,以便“防疫部队”能在最短时间内筛查到风险病人。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提醒:做足行前准备,错峰预约出行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9月23日发布公告,提醒广大游客合理规划出游线路,错峰出行,做好个人防护。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提示,游客应提前了解和查询旅游景区疫情防控、门票预约、客流限制等措施,做到“无预约、不出游”,谨慎前往交通、气候条件不利的旅游目的地。

根据公告,游客应避免侥幸心理,做好自我防护,戴口罩、勤洗手,测体温、勤消毒;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入园游览时,自觉与其他游客保持间距,不扎堆;就餐时使用公筷公勺,保持安全间距。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并就近到医疗机构就诊。

参考资料:

新华社,2020年9月23日,《文化和旅游部提醒国庆中秋假期出游做好个人防护》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政府官方网站,2020年9月23日《文化和旅游部提醒游客国庆中秋出游风景处处美,安全时时记》

中新社,2020年9月22日,《中疾控发布2020年国庆中秋假期旅行提示:尽量避免非必要跨境旅游》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网站,2020年9月22日,《2020年国庆中秋假期旅行卫生重点提示》

中新社,2020年9月21日,《疫情仍有反弹风险 “双节”出行需谨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