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节档到泛国庆档,时隔八个月,电影《夺冠》终于正式在院线上映。作为早在一月就已提前看片的观众,在憋了八个月后也终于可以好好谈一谈这部关于中国女排也曾命名《中国女排》的电影。这样宏大的一个命题拍成的电影,注定从开拍就伴随着关注和争议,有人担心陈可辛把它拍成“郎平传”,但看过电影之后笔者看到的更多的是陈可辛对于电影的艺术层面的坚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夺冠》可能被拍成了“郎平传”的担心,倒也不是空穴来风。电影从预告开始就透露了片子会拍宽泛意义上的新老两代女排人(当然如果细分可能有更多代),而串起这两代人的关键人物就是郎平。而且片中扮演中年郎平的演员是巩俐,以演员的咖位来说也会让不少观众觉得她会是电影的核心。当然,也有一些和我一样先期观看了影片的观众言之凿凿地盖章了这种猜测,认为《夺冠》就是“郎平传”。

首先要承认郎平在片子的结构上确实起到了串联的作用,从戏份上来讲两位演员加起来也让郎平算得上是电影里的绝对主角。但就个人观感来说,《夺冠》并不能与“郎平传”划等号,它的核心故事和传递的能量依然紧紧围绕中国女排,郎平只是提供了视角和切入点,或者说她只是片子里被突出的一个重要符号。以她为主角并不代表着电影就是她的个人传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观众期待在《夺冠》中看到什么?女排精神。电影里呈现了吗?呈现了。顽强战斗、勇敢拼搏,在电影的训练和实战的场景中得到了体现。从带着不确定和犹疑的一群人,到通过和男排打比赛、去国际比赛上用胜利建立信心,真正成为一支队伍,这个过程很有团魂。或许因为原本是冲着春节档去的,所以片子里有关于过年的戏份,为了出征回不了家的球员们用责任和勇气振作精神,氛围被烘托得热血又动人。包括后面新一代球员选拔训练时,身份转换为教练的郎平用心得和经验来为球员重新解读女排精神,在电影里观众可以看到的从来不只是个人。

当然,演员的演绎给电影加分不少。由郎平的女儿白浪来出演青年郎平确实是神来之笔,此前巩俐与郎平的契合度得到了不少认可。但如果看了正片,白浪给观众带来的震撼应该不会亚于巩俐。从演员的专业性上,非专业演员的白浪自然是欠缺的,可她刚好演的是一名排球运动员,而她自己也是一名排球运动员,而不仅仅是郎平的女儿。这就决定了她表演上能够流露出更多的的真实。

不过令笔者由衷佩服的依然是陈可辛,在这样一部商业层面上不容有失的电影里,他的野心却并没有更多地体现在电影的商业属性上,反而保有了更多的艺术坚持。如果只是为了更加周全,陈可辛可以把电影处理得更加群像,这样也就不会有人质疑电影是郎平传。但他依然选择用郎平去叙事,透过她的视角个人视角去观察一群人,从而为观众建立起一个群体的概念,宣扬一种群体的精神。所以片子里没有端水似的群像,但这群人被作为一个整体记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在情感的堆叠和叙事节奏方面,陈可辛也保留了自己作为电影人的倔强。虽然作为一部面向大众的商业电影,《夺冠》避免不了要在某些时刻去刺激观众的情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煽情。但如果只是从商业的角度去考量,很多导演做不到像陈可辛一样节制。他没有在通常意义上情感将要达到顶峰的时刻去再添一把火,而是适时停住,懂得收放。所以有朋友说这样的处理并不讨巧,因为再用力一点,可能能赚到更多观众的眼泪。但真正有操守的电影人知道,并不是观众哭得越凶就一定越好,适时的克制更容易带来思考。所以,《夺冠》透着种戛然而止的美。

当然,基于某些可能与影片改名类似的原因,片中老一辈的女排人(包括队员、教练和陪练)除了郎平之外都未出现具体的姓名,但黄渤和彭昱畅出演的这个角色原型是谁大家心知肚明,并不影响对剧情的理解。

无论怎样,作为为国庆档打头阵的电影,也作为又一部为国人提气的电影,《夺冠》出现的意义值得肯定。也希望有更多的观众能够体会到陈可辛在《夺冠》艺术层面上只引领不跟随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