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的越多,恐惧的越少

大家好,我是葡萄爸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17日

湖北武汉一个14岁男孩跳楼身亡

事情的起因是这孩子在教室玩扑克,被叫了家长,他妈妈当着很多人的面连续扇他耳光。

据同班同学讲,当时的骂声传遍周围的教室。后来老师把家长劝走3分钟之后,孩子翻身越过围墙跳下。

这件事情发生,一种熟悉的论调随之而来,孩子心理脆弱,抗压能力不行等等

每当有孩子做出过激行为的时候,总会有人站出来讲现在孩子心理承受力不够。

今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聊一聊青春期孩子的特殊性,看完之后,相信各位会对这件事情有一个不一样的认识

青春期指的是什么时候?

没有明确的界限,大概是从一个人性成熟开始发育到成熟,是一个宽泛的阶段,如果一定要有个年龄段,那么一般是10-20岁这个阶段,每个人不一样,有长有短。

提起青春期,如果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那么一定是

中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的,青春期孩子在成年人眼里就是一种冲动,爱冒险,不听话的形象。

实际上是这样么?

确实是这样的!

但是如果我们只把问题聊到这个层面,那没有任何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春期孩子冲动爱冒险的特质根本原因是什么?

国外做过相关很多实验

比如有一个开车游戏实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游戏中要求每个人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终点,这期间会遇到很多红绿灯,如果恰好碰到黄灯,需要做出决定,冲过去还是停下来等。

冲过去可能会节省时间,而如果冲过去的时候黄灯变红灯就会发生交通事故。

实验对象需要玩两次,

一次是自己一个人玩,

另一次会有一个同龄好友站在他们背后看。

306名实验对象包括青少年(13-16岁)和年轻人(17-24岁)也包括25岁以上成年人。

结果显示,独自一人游戏的时候,三个年龄组的人车辆撞毁的次数差不多。

而如果后面有一个同龄人观看的时候,对25岁以上成年人几乎没啥影响。

17-24岁年轻人组撞毁次数变成了2倍。

而13-16岁青少年组车辆撞毁次数变成了3倍

这一实验结果,给了我们一个青春期孩子爱冒险背后更复杂的原因

并不是他们不知道危险,在独处时,他们判断事情危险程度并不比成年人差多少。

而一旦和同龄人在一起,他们就会变得更爱冒险

青春期孩子容易冲动的原因,往往和他人的看法有更大相关性。

很多调查问卷也有类似的结论,在少儿期,虽然也认为友谊很重要,但是朋友的评价对他们的自我评价影响并不大,反而是成年人的评价更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当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就是同龄人!

当然,每个人都会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只是青春期孩子相对会特别介意这件事情。

弹幕文化为什么会在B站这样一个平台光芒万丈?因为这里年轻人更多。

让我们把bilibili(゜-゜)つロ 干杯!!!打在公屏上!

青春期孩子不是不知道危险,他们知道打架不对,他们知道抽烟不对,他们知道从楼上跳下去会死,但是他们还是去做了,因为同龄人怎么看他们比这些都重要。

文章开头那个跳楼的孩子,真正让他跳楼的,是他在乎的东西被摧毁了。

在他所认识的几乎所有同龄人面前被羞辱,比直接杀了他还要痛苦,而大脑此时还没有发育好抑制冲动的能力,于是悲剧就发生了。

为什么青春期孩子对同龄人的看法如此看重?

因为一个人真正独立成人,真正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就在这个阶段!

人的一生有两个重要的断奶期,第一个断奶期大家都知道,就是婴儿的生理上的断奶期。

而第二个阶段,就是青春期,精神上的断奶期。

我们真正开始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为什么青春期要承载这个功能?

这个话题很大,我们今天只把话题局限在大脑上。

人类和其他大部分动物

在大脑上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前额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额叶位于大脑的最前面,也就是脑门后面这块。

用一个高度总结的词来形容的话,前额叶可以称为“理性脑”。

我们的长远理想,制定计划,理解他人,自我意识,抑制冲动,社会性互动等等,都由这个部位控制。

当人类对大脑研究深入的时候,发现了一个与大家认知不太一样的地方。

一般会认为人类大脑是逐步发育长大增大的。

但是科学家们发现,在大脑发育初期,甚至在出生之前,从神经元细胞延伸出来的树突以及连接神经元的突触就开始成倍增加。这个过程叫做“突触发生”,不同部位的发育会持续几个月到几年,这个过程会产生无数突触,远超成年后大脑所需的数量,也就是婴幼儿大脑中的突触远比成年人大脑中的突触数量多。

而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突触会逐渐减少,这个过程有点像修剪树枝,把不需要的部分修剪掉,留下大脑觉得有用的部分并加强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如修剪树枝一样对人是一个保护,因为大脑需要的能量实在是太多了,成年人大脑消耗的能量是身体总能量的20%以上,而幼儿的大脑占身体的比重更大,如果没有这个修剪过程,很可能因为能量供应不足,反而阻碍正常的神经发育。有些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中就发现,患者1岁时的脑袋明显比普通儿童大,有关突触修剪的分子通路出现了障碍。

为什么要介绍这个概念呢?

因为人脑中很多的部位,比如视皮质区位于大脑后部,负责处理视觉信息,突触数量在幼儿8-12个月的时候达到顶峰,然后开始下降,到12岁左右就会趋于平稳。之后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跟成年人的数量差不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类似的部位很多,大部分部位都在一岁前达到顶峰后开始修剪,在童年期就能趋于稳定。

但是前额叶很不一样。

这一区域的突触数量从幼儿开始一直在增加,要到3岁多才能达到顶峰,然后开始缓慢下降,一直贯穿整个幼儿期和青春期,直到青春期快结束的时候才会趋于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我们的理性大脑,在成年之前一直在成长。

换人话说,一个人,要到青春期末期才能真正发育好抑制冲动理性思考的能力。

青春期种种让成年人看了很不理解的行为,实际上跟人类大脑的发育息息相关。

从这里也能看出,为什么在数学上会有开窍的说法,也许只是这些孩子的理性大脑比别的人发育的稍微晚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某一个时间段大脑发育到一定程度,以前无法理解的东西就这么理解了。

静待花开的意义就在这里,我们需要的是在孩子没有被无穷无尽的挫折感击溃之前,保护他对学习的兴趣。

抑制冲动的问题,我们现在明白了,这跟生理发育情况有很大关系。

那么为什么青少年会对其他人的评价更为在乎呢?

有一个词叫心理化能力,就是阅读他人心里活动的能力

比如我们看到兔子在吃胡萝卜,这不需要我们阅读兔子的心里状态。

但是如果我们看到一个成年人在吃东西,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表情和动作,阅读出他喜不喜欢吃。

如果这时候有人打电话给他,他说:“我在办公室”,那我们会判断他在说谎,他为什么会说谎?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这些阅读另一个人情况的能力,叫心理化能力。

心理学家让不同实验人员观看不同的漫画或者文字,通过核磁共振扫描他们的大脑活跃情况发现。

在阅读能够激发愧疚,尴尬等社会情感的句子时,成年人和青少年激发的脑区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少年的背内侧前额皮质比成年人活跃

而成年人的左前颞叶皮质比青少年更活跃

是什么引发了这种不一样呢?

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解释

有一种解释是认为,

在青春期和成年期,心理化能力的策略是不一样的。

在思考他人想法的时候,和成年人相比,青春期的孩子更多地依赖模拟想象的策略。

他们会想象在一个场景下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而成年人,更多的使用负责存储社会记忆的颞区,也就是成年人在调动他已知区域的场景。

比如你经常去看电影,你会遇见朋友,买票,排队等场景,当你再次去看电影的时候,你的大脑会自动调用以前的场景数据,对事情有一个预判。

而青少年,由于这方面存储数据较少,会更倾向于靠模拟来想象场景。

这时候他对别人怎么看自己的判断就会容易出现误差。

以至于成年人可能觉得很小的事情

在他们眼里变成了一件很严重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每个人的大脑和思维模型影响最大的其实是身边的环境,青少年虽然更容易做出冲动决策,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很平稳地过渡到了成年,这背后就是环境的作用。

当青少年处于比较冷静,不用涉及情感唤醒的环境下,他们的冒险行为并不会增加,他们对于风险判断的能力并不比成年人差多少。

一旦处于需要和很多人互动的场景中,他们就比较难控制自己,比如大家一起聚会,那么喝酒抽烟等行为就很容易被激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讲了这么多,青春期是坏事么?

当然不是,我们每个人正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青春期是每个人的成长必经阶段,我们在这个阶段,中二,充满理想,一个人大部分的正义感都是在青少年阶段奠定的。

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更愿意被正义,公平等宣传方式影响。

有一句网络名言,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全都要。

实际上就是这一现象的一个总结。

成年人讲利弊,而青少年往往更重视公平公正的价值观,这也被很多商业公司用来做广告宣传,比如宣传自己是在某方面比其他企业更有良知,宣传自己是公益行动,宣传自己公司是为了某个理想,等等,会更容易让青少年共鸣。

所以我们会发现,年轻人,虽然更容易冲动做出一些激烈的行为,甚至会对他人形成困扰。但是他们又对做出巨大贡献的社会人物高度崇拜和赞赏。而成年人,往往喜欢分析利弊,不会这么冲动,也不会轻易地对某个人形成高度崇拜。

作为一个曾经中二,内心也一直有中二之魂的人,以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结尾。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知道的越多,恐惧的越少

我们是三个老爸实验室

你的每一次素质三连都决定了未来内容市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