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巴蒂斯特·格勒兹Jean - Baptiste Greuze( 1725-1805年) 法国画家。1725年8月21日生于图尔尼, 1805年3月21日卒于巴黎。出生在社会底层的泥瓦工人家庭,自幼爱画画,但不被父亲重视,后来在外祖父的支持下进了里昂美术学校学习,不久又转到巴黎升入美术学院学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世纪,法国的贵族们并不喜欢颂扬耶稣的宗教艺术,倒是希腊、罗马神话里的那些裸着身子谈情说爱的故事很合他们的心意。其时法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对此类颓废的贵族美术深恶痛绝,对它们进行无情的批判,其中数启蒙主义哲学家和美学家狄德罗的抨击最有力。他写的《论绘画》等文章反映了18世纪爱国的革命资产阶级的美学理想,即要求向社会提供一种对社会和人民有益的、有道德理想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死去的小鸟而伤心的少女》,1765年,52x45.6cm,布油彩,爱丁堡苏格兰国家美术馆藏

格勒兹深深爱上了一位书商的女儿卡弗涅娥尔,以她作为模特儿画了这幅为小鸟死去而伤心的美丽的少女形象。《为死去的小鸟而伤心的少女》格勒兹就这幅画所能引起人们的想象,狄德罗作过深刻的分析,就艺术形象的含义而论,形象是大于思想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对画的理解发挥想象,从中获得思想教益和审美享受。这个美丽的女孩肯定是看到小鸟死了而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中的不幸而陷入伤心境地的。

画家就画面形象本身,告诉人们要珍爱生命,实际是借这一主题描绘自己钟爱的妙龄少女,借以寄托审美理想和爱情。少女被画得娇柔甜腻,面部和裸露的胸部手臂被丰富的色彩、细腻的笔触描绘得细嫩滋润,充满着一种脉脉的温情。

《拜访神父》,1786年,126x160.5cm,布油彩,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格勒兹自从爱上了美人卡弗涅娥尔,在许多风俗画场面中都要依她的《拜访神父》让-巴蒂斯特·格勒兹 形象去表现画中一位美人,在这幅拜访神父的画中,卡弗涅娥尔又出现在神父面前,一 位虔诚、纯洁美丽的少女亭亭玉立于神父前,神父伸出双手说,我的孩子,过来。这是一幅以听从神父的教诲为由,画家借题颂扬自己心目中的美人。罗可可艺术风格是古典主义在路易十五时代的变种,所以格勒兹的画总的看来仍属古典主义,然而有对罗可可贵族艺术趣味的妥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格格勒兹的艺术活动处于法国封建君主制走向腐化堕落和启蒙思想兴起的时代。当时的启蒙思想家们提出文艺家要向社会提供对社会和人民有益的、有道德理想的作品。启蒙运动代表思想家狄德罗曾说过 :“每一件雕刻和每一幅画都必须是有原则的,都必须是对观赏者有教育意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擅长作风俗画和肖像画。代表作有《给孩子读圣经的父亲》(1755)、《乡村新嫁娘》(1761)、《父亲的诅咒》(约1765)、《惩罚忘恩负义的子女》(约1765)、《破壶》(约1773,均藏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等。这些作品尽管有些像在演戏,而D.狄德罗却对作品的民主倾向、社会教育作用、面向当代生活以及在形象和心理刻画技巧等方面给予高度评价。

《惩罚忘恩负义的子女》,130x163cm,布油彩,巴黎卢浮宫藏

这是一个具有戏剧性效果的画面,画家运用聚光法使死者老人置于醒目处,由此而伸发出画中人的各不相同的反映。《惩罚忘恩负义的子女》格勒兹这幅画的涵义是儿子执意去参军,父亲死后母亲责问儿子,死后他们来奔丧,确切地说赶来抢遗产,发现什么也没留下,空荡荡的,这时他们原形毕露、丑态百出。人们可从画中人物的姿态表情去探寻不同人物的心理状态。画面像舞台剧,帷幕拉开,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不孝子孙丑行相。

《回眸的少女》,46x38cm,布油彩,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格勒兹在1769年曾经试图以自己的新作《塞普蒂米·塞维鲁谴责卡拉科拉》争取获得历史画家的称号,但是学院却只承认他是风俗画家,为此他愤然不再参加沙龙的展出。晚期他画了许多女子头像,表现出唯美主义倾向,这类作品就被称作格勒兹式的头像。

《乡村里的订婚》,1761年,92x117cm,布油彩,巴黎卢浮宫藏

这是一幅描绘乡村婚姻习俗的风俗画。风俗画虽不是描绘重大事件,凡人琐事皆可入画,但通过画中人物的个性外貌、衣着饰物、环境道具以及人物之间的神情姿态动作联系,也可以体现民族的、时代的和地方的风俗习惯。在这幅画中主题思想是认为乡村订婚应在家长的同意主持下,请来公证人作证,男方还应交纳订婚礼金,这是婚配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画中人物自然形成几个小组,整体构成有联系的半月形布局,坐立有致又形成高低疏密的节奏感,前景的鸡使画面增加生活情趣。

《宠坏的孩子》,1765年,66.5x56cm,布油彩,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格勒兹30岁时去过意大利,但意大利的画《宠坏的孩子》让-巴蒂斯特·格勒兹风对他影响不大,他一直倾慕17世纪荷兰风俗画,因而他以启蒙民主思想为指导,将自己的古典主义艺术方法与荷兰风俗画的特有品格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艺术道路。《宠坏的孩子》画面情节简单,画家选择这一生活现象,意在告诫父母不要娇惯孩子,但在画中精心描绘一位身着农妇衣裳的美丽少妇以欣赏的目光看着自己蛮横的儿子。

画家运用古典主义手法,重单纯的素描色调,画中环境杂物很有生活气息,唯人物,尤其小孩的形象不太自然,小狗倒画得挺生动。

格勒兹30岁时去过意大利,但意大利的画风对他影响不大他一直倾慕17世纪荷兰风俗画因而他以启蒙民主思想为指导将自己的古典主义艺术方法与荷兰风俗画的特有品格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艺术道路。

破壶

让·巴蒂斯·格勒兹

让·巴蒂斯·格勒兹 Jean-Baptiste Greuze(1725-1805)法国肖像画家,曾在巴黎美术学院学习过,作品大都是反映第三等级的道德生活。他的画风承受了17世纪荷兰绘画风格,色彩凝练,形象质朴,晚年的肖像画预示着18世纪肖像画的新风格。

——by 油画世界

作品欣赏

白色的帽子

被宠坏的孩子

本杰明富兰克林

表的注视

伯爵

第一个沟

父亲的诅咒

寡妇和他的牧师

侯爵夫人

吉他手

家庭

居里夫人

康德斯特罗加诺夫孩时

蓝色丝带少女

懒惰

盲人欺骗

莫扎特

尼古拉斯皮埃尔

年轻的数学家

女孩和死去的金丝鸟

破碎的鸡蛋

少女

少女与马

受惩罚的儿子

西弗勒斯在卡拉卡拉

洗衣女工

孝道

一个年轻女子

一个年轻人

展示糕饼

智者

自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