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起中国历史上最为珍贵的书法作品,当属有着“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大书法家王羲之,与孙绰、谢安等41名名士友人,相约会稽山开“party”,饮酒作赋到了兴头上,王羲之大笔一挥,做成了流传千古的《兰亭序》;但大家都知道,此书早已失传,而且王羲之的其它真迹,也全部未能保留下来,那么王羲之的真迹为什么会消失?它们都经历了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桓玄与梁元帝的罪孽

在东晋王羲之尚在世的时候,其作品已经誉满天下,王羲之凭着飘逸俊美的书法,获得无数“粉丝”的追捧,名气大算是好事,但有时候也会引发灾祸;东晋末年大司马桓温的儿子桓玄,就是王羲之的资深“粉丝”,他靠着权势搜集了大批的王羲之作品;后来桓玄篡位不成遭受追杀,狼狈地逃到长江之时,他心中苦闷将搜集来的所有王羲之真迹,全部投到江中泄愤,由于当时距离王羲之的年代很近,大批的王羲之真迹因此损毁。

到了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一位非常有权势的王羲之“粉丝”,即梁武帝萧衍;《二王等书录》记载萧衍对王羲之的书法十分痴迷,虽然尚存的王羲之真迹已经不多,但他还是花费大代价搜集到了78帙767卷王羲之作品;由于当时造假泛滥,萧衍还专门向陶弘景请假鉴定方法,并将王羲之的字编纂成《千字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这些真迹流传到萧衍的后辈手中,公元544年西魏终结南梁政权,梁元帝在此时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与桓玄一样,将宫中收藏的王羲之墨宝付之一炬;王羲之的作品经过两次大规模毁坏,存世作品已经消失殆尽,再加上从南北朝,到唐朝初年的连年战争,剩余的王羲之的作品辗转流失百不存一;到了唐朝时期,唐太宗也十分钟爱王羲之的书法,花费很大的精力才寻找到一些遗存,但一直未能得到《兰亭序》。

《兰亭序》失踪之谜

因此在他听闻《兰亭序》真迹在辩才和尚手中时,兴奋难当甚至不惜用下“三滥手段”,将《兰亭序》骗到手中;唐太宗在临死之前,还特意吩咐其儿子李治,要他用《兰亭序》做自己陪葬品,这也是历史上最后一次记载《兰亭序》的下落;五代十国“盗墓狂人”温韬在关中地区疯狂盗掘唐皇陵,唐太宗的陵墓亦遭毒手。

温韬将盗墓得来的珍宝造册登记,但却没有出现《兰亭序》的名字,不知是漏记,还是根本就不在唐太宗陵墓中,自此《兰亭序》彻底下落不明;时间来到宋朝,众所周知宋徽宗也是个大艺术家,在书法以及绘画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当然他也是前辈王羲之的仰慕者之一,也用了权力将散落民间的王羲之的真迹,全部搜集到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真迹灭绝

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攻陷汴京,不仅徽、钦二帝被掳走,宫中的大批珍稀文物也被金兵洗劫一空,到了此时,世间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件王羲之的墨宝了;不过大家也不要过分痛惜,纸质文物本来就不易保存,虽然王羲之的作品未能流传下来,但还有其它名品,完全够我们欣赏了,例如“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所作的《祭侄文稿》,很幸运地被保存到了今天;与其痛心于此,还不如拿出时间,去研究欣赏《祭侄文稿》,真切感受书法的魅力。

【参考资料:《二王等书录》,《王羲之真迹流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