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没有取悦人民。——如是说

我想弱弱地问一句:现在说它缺点,是不是还会……?《最美逆行者》是什么?央视出品?抗疫题材首作?单元叙事?……乍一看,它的标签一个比一个牛,还未播出,就已经是满满的致敬声、感动声、期待声,然而,从稳妥妥的“保险箱”到“冷冰箱”,也就是从片花到正片的距离。

《最美逆行者》开播后,口碑爆冷,豆瓣评分为2.4分,知乎评分仅有0.7分。尽管十次登上微博热搜榜,但其中有四次,都是被负面消息及争议挟裹着。截止到目前,#最美逆行者 女公交司机剧情#,阅读量已突破1.5亿,讨论量达到8.9万,要求《最美逆行者》停播整改的声音也不绝于耳。这种现象,属实罕见。一手好牌,是怎么打的稀碎?《最美逆行者》于载体上属于文艺作品,但选材上又有一定的纪实性,充满浓烈的致敬意味。制作方和观众都深谙此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剧根据2020年全民抗疫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改编。”这行字,在该剧的百度百科中,十分醒目。身患渐冻症,仍坚守在一线的华院长,是前不久被授予“人民英雄”称号的张定宇院长;公交车司机;送盒饭的志愿者...这些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影子。但过于“碎片化”的叙事方式,令人浅尝辄止,不少观众表示无法适应。或者,本想着一味参考国外制作方式,却忽略了条件特殊的本土化。

一部具有特殊意义的影视剧,在最低级的错误上屡屡踩雷——从抢救病人到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在专业医者看来,都是活生生的反面教材。这种态度上的不严谨,一举将每一位观众高悬着的敬畏之心,狠狠摔在了地面上,这种反冲力还在映射着周围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戴着手套掰药瓶,无菌原则是给导演吃了吗?”、“那是空气针吗?”、“病人枕着枕头,就给做CPR了?这按压的深度、速度根本不够,救什么人?”、“看不到吨吨冒得气泡吗?还不排空气?”、“好家伙,普通人都知道要戴口罩的时候,护士居然不戴口罩?……”

还有让观众反感的就是:它的“春秋笔法”。不少网友指出这部剧部分内容失实,对一些抗疫英雄形象进行了无端抹黑,而被抹黑的,恰好又都是女性工作者——武汉运输队长的:“报名的都是男同志,女同志是不是也出一个呀?”;华院长的:“你一女同志,在旁边配合就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知道是不是部分主创人员的性别观念落后,还是有些人想要颠倒是非黑白。据媒体真实数据显示,疫情期间,支援湖北的4.26万医护人员中,女性占2/3。护士中有90%为女性,女医生的占比也高达60%,雷火神山的女性工人近一半。而所谓的出品人回应称:不能太过于在意观众的感受与评价,不然心态就崩了。所以,就不许评分和评价了?这么硬气,真就觉得众怒没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