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专业清粉成为骗局,单向删除机制的改变该提上日程了」

<<<

前段时间,央视曝光了“微信清粉”骗局,许多打着帮助清理微信粉丝的业务,实质上是不法分子通过扫码登陆客户端,盗取客户信息,牟取利益

对于新闻中提到的“微信清粉”,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尴尬:当你想要在微信上,给好久不见的朋友发一条消息时,等待你的却是一个刺眼的小红点,并且配上一句“xx开启了朋友验证,你还不是他(她)朋友。请先发送朋友验证请求,对方验证通过后,才能聊天。发送朋友验证”

最终,你只能一脸错愕的望着手机,感受被单方面删除带来的一脸懵逼。

QQ双向删除的时代,这种“社会性死亡”体验几乎不存在,但是随着微信逐渐兴起,单向删除带来的清粉需求正在日益增多,这种情况的出现,既来源于个人基于情感上对于被删行为的排斥,同样也有“平台特色”导致的骗局生存空间。

但无论如何,面对这种耗费时间、精力的付费行为以及背后危险重重的骗局,跳脱出无意义的社交行为驯化,是杜绝“清粉骗局”不可或缺的第一步。

在不知不觉中,以微信为代表的网络社交活动已经逐渐成为社交生活中的重头戏,甚至对于某些依赖朋友圈进行销售的人来说,微信社交关系的维护甚至成为了安身立命的本钱。

因此,央视曝光的“微信清粉骗局”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大的市场,个人用户在情感、利益层面对于单向删除的不满,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俗话说得好:“分手就要当面分”

“单向拉黑”以及“单方面不回应”这类在微信社交上非常常见的情况,在现实社交中几乎是“重罪”

想象一个场景:在同学聚会上,你遇见了好久不见的老同学,尽管你们几乎已经不存在任何情分甚至还有过节,但当你们面对面相遇时,你们还是会装模做样的打个招呼,哪怕只是点个头。倘若你们任何一方拒绝回应对方的任何交流,恐怕现场的氛围便会尴尬的极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面子文化”为现实社交盖上的一层遮羞布,这一层遮羞布虽然很务虚,但至少为社交的的情感收支创造了一个平衡的状态。

你不撕破脸,我也不撕破脸,大家都好做人。

但这种依赖于面子的社交遮羞布,却在微信中被狠狠地扯下。微信中,被单方面删除就好像面对面社交中,对方无视你交流的信号,甚至还在背上贴了一张纸上面写着:开启了朋友验证,你还不是他(她)朋友。请先发送朋友验证请求,对方验证通过后,才能聊天。

删除者在微信的机制保护下,毫无负担的解除了这一关系,既不用考虑眼神的交汇、也不用在意众人的目光。

而被删除的好友,只能独自承受主动交流的“支出”,却再也无法得到对方给予的“收入”,甚至连质问一句“你为什么删我好友?”的权利都完全被剥夺,这样的收支不平衡,换做谁想比内心都是五味杂陈。

因此,“微信清粉骗局”的出现并不是无根之木,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业务就像是挽回微信用户情感与利益损失的工具。许多并不在意情感收支的人很难理解这种业务的产生,有的网友表示:删了就删了呗,躺在列表里也没啥关系。

可以看出,所谓的“微信清粉骗局”的市场其实更像是网络社交中群体形成的一种情感行为共识,当情感与情绪不被重视的时候,这种需求便荡然无存。

除了发送消息结果发现被删的尴尬外,随着网络社交的成熟,当我们时不时的接收到好友清理粉丝的“信息”时,这种社交习惯也会像病毒一样传播并成为共识,让我们总是心痒痒的想要清理一下列表。

高度重视微信朋友关系的观念之下微信被移植了太多真实关系中的情感意义,当维护“微信关系”成为一件“事情”的时候,“微信清粉业务”便找到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每一个微信用户都有沉迷于群体社交规则的情况,但是个体情感上的收支不平衡,同样也有平台机制诱导的原因

相较于频繁改版的QQ,微信身上总是有一股“固执”的气息。

无论一开始千呼万唤才出来的“纯文字朋友圈”,还是上线近8年才放开的“删除朋友圈评论”功能,微信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对于用户反复抱怨的功能秉持着“我不听我不听”的状态,如果要改也是小修小补,至于像“单向删除好友”的基础功能,哪怕用户说破天,改变也只在微信的一念之间。

从产品的角度来看,一个功能我们最多也只能给予好用和不好用的评价,很少会用是非对错这样的价值概念去给一个互联网产品功能定性。

但不得不承认,在“微信清粉骗局”事件中,微信单向删除机制,对于上述骗局有利可图有空可钻问题难辞其咎。

其实所谓的“单向删除机制”非常的简单,其核心概念就是:当用户删除好友时,仅仅只会在自己列表中删去对方的信息,但是被删除者不会收到任何通知,也不会从被删除者列表中自动清除任何删除者的消息。

知著君无意去讨论这个功能机制的设定,包含了多少产品经理们的良苦用心,但事实是:用户清理列表的需求早已存在,而“微信清粉骗局”也早已是一个用户和平台心知肚明的风险与问题,微信方面迟迟不做修改的固执,是“技术优越感”造成的糟糕局面。

苹果已故的CEO乔布斯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们不知道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正因如此,我从不依靠市场研究。

这句话听上去非常自信、轻盈与优雅,而事实上在任何一个可能与真实情感、真实关系相勾连的领域,这种阳春白雪式的技术优越感,都是对于“驯化大众习惯”行为的合理化解释,同时也是对于责任与义务的闭眼无视与自我陶醉。

对于这种技术优越感,倘若平台提供的社交模式并无太大的漏洞,也就姑且当作选择不同罢了。但是“单向删除机制”这种明显对于用户正常需求进行压抑被动产生社交不平衡以至于导致清理粉丝产业发展壮大的功能,很难再去对其抱以理解的态度。

起码从态度上来说,这种无意义甚至有不良影响的“固执”对于用户来说是一种傲慢的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不仅仅是微信“单向删除机制”存在引导用户社交收支不平衡,导致骗局愈演愈烈的问题,许多网络产品都有“驯化”用户,培养畸形习惯引发问题的情况。

相信很多玩手游的人对于“648”这个数字都不陌生,在当前的中国手游市场,648元的顶层氪金档位几乎是每一个的标配。虽然有人提出这个金额起初设置和外国货币结算有关,但在手游的不断发展中,“648”几乎成为了一个行业氪金的代名词。

或许在许多氪金大佬看来,这个金额只是游戏体验的一部分,但是国内厂商人均“648”氪金档位的现状,无形当中也抬高了整个手游行业的消费标准,虽然有低价档位的选择,但是“648”的存在却决定了顶层游戏服务的市场标价。

并且玩家在一个达成默契的手游价格市场中,只能逐渐接受和默认这样的价格体系存在,而事实上所谓的价格顶层档位与实际的游戏品质、运营成本、研发成本并无直接的关联,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在“648共识”中逐渐脱节。

△ 热门游戏氪金档位

相较于现实生活,由于网络平台简化了参与使用成本被数据化的用户更容易让平台、技术实现对于用户行为习惯的“驯化”。

单纯考察“驯化”本身,也许并不能看出直接的负面影响,因为“驯化”对于大众的影响往往是对于思维习惯的固化。在“微信清粉”事件中,原本应该是用户和平台之间针对好友机制的博弈,却由于平台对于用户的驯化,最终让用户自然而然的寻找平台机制之外的解决方案,并且最终将矛盾延伸到用户和骗子之间。

在这个问题上,能说骗局的从业者没有错吗?当然不能,但是如果用户“公平”的社交需求不被满足,平台高傲的产品机制不做修改,那么类似于“微信清粉”这类的骗局只会越来越多。

毕竟在“平台封堵需求——用户寻求替代方案——骗局诞生”这个链条条中,骗局只是一个结果,从来都不是问题的根源。

当前的社交领域正在甚至已经完成了社交的数字化,平台需要明白的是,“社交场所”的转移不仅仅只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曾经那些里子面子、价值观以及情感要素都会捆绑着涌入网络社交平台。

现实中大众的社交习惯趋同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而站在网络加速器按钮旁的平台以及产品经理们,在坚守固执与调性的同时,也需要看一看,那些隐藏在“需求压抑”之下的涌动暗流。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