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雕刻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代的玉石雕刻围绕的是当时的文化,所以带有时代的意义。而现在的雕刻则有更多自由的发挥空间,无论是在和田玉还是翡翠的雕刻中,越来越崇尚的是简约,简化复杂的雕刻,从而更加体现出玉石自然天成之美,这也就是所谓的“少即是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玉石雕刻和建筑美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围绕传统文化而提取现代元素所进行的设计。从复杂到简单,甚至是“断舍离”都是“少即是多”的体现,其实最早是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不是留白而是提炼精华,“多”不是拥挤而是丰富。用中国的美学来解释其实就是一种自然的空灵与寂静。

王朝阳大师在雕刻作品中就是充分的利用了“少即是多”,他是这样说的:“想要理解少即是多,看看唐诗宋词你就明白了,短短的几十个字却将宏大的空间如一幅画在脑海一样的展现出来。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十个字而已,你能感受到的空间有多大?如果用一篇文章来描述哪怕一千字也没有这个意境,未必说得清晰、准确、壮丽,描绘的词语越多反而很难让人遐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翡翠玉雕而言,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大部分雕刻都是填满的,比如:蝴蝶,豆角、树叶、如意等,很形象化,一看就知道雕刻的是什么题材,除了纹饰自身表达的意思,根本没有想象的空间美,而这样的雕刻很难生动,毕竟条条框框都在,这些复杂的雕刻其实就是典型的“多而无味”。

想要玉雕作品达到“少即是多”的层次,其实对于玉雕师傅而言要求是很高的,首先需要有一定的阅历,尤其是对生命需要有自己的感悟和见解,不是像常人一样去思考问题,需要升级一个维度,从空间上去思考,看到玉石自身的美,从而升华这样的美丽,把自己的想法高度提炼然后在玉石上完美的展现。

雕刻师在动手的过程,也是和玉石对话的一个过程,古人云“石之美者皆为玉”,玉石是石头的精华,每一块玉石都带有自己的纹理,这是大自然赋予的,那么只有经过充分的思考和提炼才能将玉石浑然天成的美完美演绎,加上雕刻师傅给予的深度,那么这一件作品才会留有更多丰富的想象空间,在一滴水中见大海,一颗砂中见宇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如上图的这一件作品,看似无形却能让人第一眼非常舒服,将翡翠灵动的特性完美展现,觉得这块翡翠好看,但是具体哪里好看呢?来自原石自身的魅力。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形象,但是把玩在手慢慢品读,真的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通过不同角度的欣赏,能感受到的是光在翡翠上的流动,这就不需要刻板的形象来表达,因为复杂的线条会阻碍这样的韵味美,所以玉石自身的能量会如同生命的释放一般,让你感受到材质和光影的美感。

雕刻也如生活环境一样,做加法太繁杂,做减法磨去那些没有必要的东西,留白的空间反而让人感到心灵舒适。玉石有自己的纹理,在亿万年运动中的轨迹,本来就很美,何须破坏性的修饰?稍加整磨,让它以道法自然的形态出现,不是更好吗?

人生有太多的重复遇见,如果能遇到不一样的玉石,反而会更容易心动。世间每一块玉石都是不一样的,只有将玉石最真实的材质美感稍加修饰,才能最淳朴的表达出人们对于一刹那间的那种感动。
本文自于珠宝鉴定师媛媛原创,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