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初唐四杰中,王勃无疑是名气最大的诗人,却也是活的最短的诗人。他不到27岁就去世了,仿佛流星一样划过大唐的夜空,令人惋惜。尽管如此,王勃却用自己非凡的才华,为世人留下了一篇雄伟壮丽的《滕王阁序》,让自己短暂的一生成为永恒。

除此之外,他的一首五律绝唱《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更是让他的名字被后人铭记于心。诗中那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成了古典诗词中难以磨灭的经典,被一代又一代人吟咏至今。这样的天才少年,真是大唐诗坛一道美丽绚烂的风景线。

其实,除了这两篇作品以外,王勃还为世人留下了另外几首作品。其中,五绝《山中》是一首冷门五绝,只有短短4句,却句句令人断肠,堪为千古绝唱。全诗如下:

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读此诗,可能很多诗词爱好者并不觉得它有多好。在很多人心目中,那些听起来很美、很动听的诗句往往才是好诗。事实上,欣赏古诗词其实就是在经历一段又一段的人生,而人生不只有欢乐和喜悦,还有痛苦和悲伤。正如诗词一样,有的动听悦耳,有的伤感寂寞,有的痛不欲生,有的发人深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672年,即唐高宗咸亨二年,王勃年少气盛,自恃才高,为沛王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来讨伐英王的斗鸡,借此为沛王助兴。不料,此文引起唐高宗的极度不满,成为王勃不务正业的证据。不久,王勃就被朝廷逐出了沛王府,不得不流落巴蜀。

事实上,王勃本想借着游览蜀地山水,以消解胸中的抑郁与不平。可是,适逢秋日,异乡的风物让诗人增添了许多的乡愁和烦忧。他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山中》。整首诗洗练质朴,情景交融,意境悲凉,寥寥数语,便为读者塑造出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形象。

诗作首联“长江悲已滞”将景物主观化,认为长江同“我”一样悲哀。实际上,诗人不是说长江悲哀,因为长江根本不会悲哀,悲哀的是“我”。从古至今,长江奔流不息,成为诗人们抒情达意的对象。不论它畅流不息,还是滞留不前,不过都是诗人情绪化的体现。

那么,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诗作颔联说“万里念将归”。“我”想要回去,但我要回去的地方在万里之外。此时此刻看到长江水,“我”不由得思念起万里之外的家乡。诗人在此联直抒胸臆,既点明了自己身在他乡,又表达了自己有家不能归的深深感叹。

而后,诗作后二联“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两句表面上是在写景,其实是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凄凉与悲伤。诗人思乡心切,在山中独自徘徊。此时,秋风萧瑟、黄叶飘零,处处一片萧瑟之景。这些景物描写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内心萧瑟凄凉的反映。

诗人长年漂泊在外,功业无成,内心充满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此时,山中万物衰败,一片萧索秋景,诗人心中自然又增添了无限愁绪。这两句虽然没有一个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却渗透了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愁。这其实是源于《诗经》的“比、兴”传统,感染力极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宋学者沈义父曾说:“诗贵结句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王勃此诗即是如此。诗人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满腹的愁绪,融入一个开阔、生动的画面中,言语质朴,情真意切,达到了语虽尽而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尤其是在结尾处,诗人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藏于景物描写中,使整首诗的意境变得更加含蓄且耐人寻味。这样的诗作,初读可能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当人生阅历很丰富的时候,你自然就能够深深体会到它的妙处。所谓“诗如人生”,是需要你用真情实意去感受的。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