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醋库巷,是苏州城南一条很不起眼的小巷,北宋时在此设监酒厅,筑醋库为含有醋之所,因以名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的醋库巷,和苏州大部分小巷一样,巷子里都是寻常的苏式人家,日光在这里慢悠悠的滋长。就是这样普通的小巷里,却藏着苏州最“有文化”的园林——柴园。

No.1

一座园林一个故事

历史上的柴园几经易主

柴园坐落于醋库巷44号,建于清末,穿过弯弯曲曲的小巷,沾染上寻常人家的烟火气,才能看到这座隐藏极深的小众园林。

在苏州这座“园林之城”里,大大小小的园林多如牛毛,有名的更是比比皆是,柴园就显得不是那么起眼了,鲜少有游客专门为她而来。

苏州没有一座园林没有故事,柴园也是如此。

这座园林几经易主,道光年间,这里曾是苏州城里赫赫有名的“贵潘”家的一位族人——潘曾琦的宅园。“贵潘”可以说是清代苏州城内响当当的大户,现在只要一说起清代苏州的名门望族,总是绕不过“潘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这座园子被来自浙江的柴安圃买下,他本是在吴江同里做官的,后定居苏州,买下了这座宅子,并重修扩建,柴园这个名字也是从那个时候流传开来的。

如果将时间的指针拨快,就可以看到柴园慢慢从私人家宅散为民居,又成为南区人民政府驻地,后又被苏州聋哑学校使用。

漫长的时间里,柴园也逐渐变了样貌,北楼厅被拆除,建了三层教学楼。2010年聋哑学校迁出的时候,柴园古建筑尚存鸳鸯厅、船厅、水榭、曲廊、半亭等,东部住宅则仅存堂楼。

2012年,柴园以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历经5年时间,这座曾经的私家园林,终于揭开面纱,出现在世人面前,而且还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苏州教育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No.2

曾经的私家园林

现在的苏州教育博物馆

在经过专业人员的修复之后,柴园又恢复了它典雅淳朴的秀美姿态,水池清幽、山石奇巧,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晚清时期苏州园林的风貌,还能看到苏州教育的发展史。

柴园保持着苏州园林一贯东宅西园的布局,曾经负责举行重要礼仪活动和接待贵宾的大厅,现在已经变成教育博物馆的名人馆,陈列的苏州历代有名的名师名家们。

站在柴园大厅的门外,或许你还能想象,曾经的这里是如何觥筹交错、热闹有味。

现在宽阔的堂内已经立起了一座孔夫子雕像,上面还有“仁至堂”题字,两边为木雕名人墙,人称“南方夫子”的言偃、结庐讲学的澹台,到创建苏州文庙的范仲淹、以及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金松岑等多位大家都被镌刻在上。

再往里走走,就是全园最宽阔的建筑——鸳鸯厅,鸳鸯厅分为南北两厅,南厅悬匾“文开吴会”,北厅为“道启东南”,现在的它为教育博物馆的古代馆,主要展现苏州古代教育史的发展。

从泰伯建吴,到言偃传学、澹台讲学,再到府学、州学、县学相继诞生,书院、社学、义塾蔚成风气,这些苏州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都在这里都徐徐展开。

出鸳鸯厅后,入眼就是苏式园林的旖旎风光,清幽的水池是小园的中心,水榭、船舫坐落于东西侧,水池并不规整,有种浑然天成之感,周围垒叠湖石、树木参差环绕、一石拱桥可通南北,颇有种田园自然诗意。

船舫是园中最为精致的建筑,它是典型的“舫”式结构,精巧细致。

船舫三面临水,船头为东向敞亭,船尾后舱为两层歇山式阁楼,只消踏上船舫,看池中水波荡漾,倒影着周边山石建筑,相互映衬,天地间开敞明亮,胸中也颇有畅爽之感。

或许一开始的潘家主,也不会想到,百年之后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家宅会和苏州教育相融合,成为隐藏在小巷里一个特别的博物馆。

如果你想看一个不一样的苏式园林,那就来柴园看看吧,这里不仅有满园的秀色,还能让你穿越时代,触摸到苏州教育的脉络。

本文系姑苏网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