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秋分”到,秋分是我们国家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一般都是每年的9月22-24日这几天。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秋分是124年来最早的一次,于9月22日21时31分到来,再早的一次,则要追溯到公元1896年同一天的晚上21时03分。

秋分的到来,意味着之后的天气会更加凉爽,秋意更加浓郁。秋分节气之后,相比之前,白天的时间会越来越短,夜晚的时间则越来越长。

从2018年开始,每年的秋分节气被定义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生活在北方的农村人都知道,这个时节,大家都在忙于收玉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秋分也预示着是一个丰收的季节,除了丰收之外,秋分节气还有很多民俗,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习俗已经渐渐被淡忘,我们一起来聊一聊,秋分节气都有哪些习俗。

01 竖鸡蛋

“秋分到,蛋儿俏。”早些年,不论孩子还是大人,到了秋分节气都要玩“竖鸡蛋”这个游戏,取一个刚生出来不久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的把它放在平坦的地方竖起来。

还记得疫情期间那个火爆朋友圈的“竖扫把游戏”吗?那一天是“春分”,古人认为,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气,昼夜是平分的,白天黑夜各占12个小时

整个世界都处于一个奇妙的平衡点上,很多东西可以在这一天找到平衡点。早在4000多年前,人类就开始玩“竖鸡蛋”的游戏了。

这个游戏虽然看上去简单,但实际上可不是每个人都能玩好的,这其中有很大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02 吃秋菜

小时候,每到秋分前后季节,妈妈都会拿着一把锄头带着我去田间挖一种野菜,这种野菜的名字叫“苋菜”,如今超市就有卖的。

早年间,这种苋菜是只有在田间生长的,是一种野菜,味道很好,并且含有非常丰富的维生素和胡萝卜素。

妈妈把它挖回家之后简单用热水烫一下,然后剁碎了放入一些肉糜包饺子,一碗热腾腾的饺子配上面汤,味道很赞。

在岭南地区,“野苋菜”被叫做“秋碧蒿”,他们一般是摘来直接喝鱼片一起滚汤喝,俗名叫“秋汤”。

不管北方还是南方,吃秋菜都是为了讨个好意头,有顺口溜是这样说的:“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幸福安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祭月节

早在周朝时期,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首都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时期皇帝祭月的地方。

不过慢慢的,秋分祭月这个习俗被改到了中秋,因为古人意识到秋分的节气在农历上往往不是固定的,而且这一天并不是每年都是月圆之时。

在古人眼中,如果月亮不圆进行祭月的话,会大煞风景的,秋分节气的月亮,远不如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月亮又大又圆。

所以到了后来,祭祀月神这个习俗慢慢就改到了中秋节,中秋节也是由秋分祭月才演变而来的。这一天晚上要设大香案、摆上月饼和红枣,全家以此进行祭拜,以此得到福佑。

04 送“秋牛”

这里的送“秋牛”不是指真的送一头牛,而是用二开红纸或者黄纸印上的全年节气图案,同时还要印上农夫耕田的图样。

每到秋分季节,便会有人挨家挨户的送秋牛图,这些送图的人都是民间善言善语者,他们主要说些吉祥话,句句动听,直到听的人愿意给点钱为止。

早年间人们都愿意讨个好意头,再加上说“说秋人”总爱说些农民爱听的,比如粮食丰收,家人健康等等,所以人们愿意听他们说些吉祥话,也愿意收下“秋牛图”。

05 放风筝

古时候没什么可以用来娱乐的活动,秋高气爽,孩子们放学归来,父母务工归来,都愿意去田里放风筝。

小时候放的风筝一般都是自己用窗户纸糊的,取一些成熟匀称的高粱杆,用线穿成自己喜欢的形状,注意要是对称的才行,不然飞不起来。

之后用面粉打一点面糊当做胶水,糊上窗户纸,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叫上三两好友就可以去玩了。

条件好点的家庭一般去集市上买现成的风筝,相比较之下,还是专业的风筝非得高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跟现在比起来,那时候无忧无虑。简简单单和朋友家人跑在田间,欢声笑语,大概是最美好的回忆了。

总体来讲,秋分节气还有很多民间习俗的,南方和北方也大不相同,有的是传承了几千年的习俗,有的虽然经过改革,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在不断的进步,这些古老的习俗有可能会被记入后人的历史,经过千百轮回,又可能会成为流行习俗。

这大概也是我们中华文明能够传承几千年都经久不衰的一大原因吧!

关于秋分,你知道有哪些快被淡忘的习俗吗?

本文出自公众号“观海茶楼”,如您喜欢,请您关注查询更多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