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汉末年的传入到魏晋南北朝的发展,佛教在唐朝达到了全面兴盛的阶段。虽然初唐对佛教进行抑制,但在武则天掌权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佛教不仅进入了全面兴盛的阶段,更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而从武则天的人生经历看,她与佛教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幼年时,母亲杨氏的信奉佛教对她产生了最初的影响,入宫后,无论是社会风尚的影响还是进入感业寺为尼的经历,都使二者联系更为密切。

执政后,在武则天扶持佛教的同时,佛教也为她建立的武周政权的巩固来制造舆论。二者可以说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

一、在诸多原因中,佛教的兴盛不仅是有政治原因的存在,更有武则天个人的缘故以及佛教自身的发展演变所导致的

(1)武周政权时期,国家层面上的对于宗教政策的转变

纵观整个唐朝的历史,可以发现儒、释、道三家在政治上地位的高低,往往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而发生改变。在初唐之时,由于唐高祖李渊选择采用道教祖师李耳后人身份,所以在儒释道三教中,把道教放在首位,而对于佛教更多的是采取抑制的政策。

而这也就使得初唐时期的佛教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而在武则天执政时期,为了达到打压李唐宗室的目的,于是武则天选择把佛教放到三教之首,因而其采取大力支持的态度。于是,国家对于宗教的态度就从"崇道抑佛"变为"尊佛"。所以,佛教不论是在政治地位还是在社会地位上,不仅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甚至是压制了儒道两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佛教不仅吸引其他国家的僧人大唐求学,并鼓励僧人求法于其他国家。同时,佛教自身也是大力支持佛教宗派的创立。此外,武周政权不仅大力提倡对外来宗教的引入,更是组织大规模的开展佛经的整理与译介工作。所有的这些举措,都大力地推动了佛教朝着全面兴盛的局面发展

(2)政权巩固的需要和武则天个人对于佛教的信仰

从前代的隋朝来看,隋文帝和隋炀帝对于僧侣们的召集活动,也从侧面反映了宗教的支持和王朝的建立有着密切的关系。唐朝的建立同样如此,所不同的是,唐朝建立之初选择的不是佛教,而是道教。

因而,由于武则天也同样意识到这种做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在扶持佛教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将佛教和自身的武周政权的统治捆绑在一起。

此外,从武则天自身出发,由于其家庭的背景及个人的人生经历,故而在武则天执政时,甚至出现了僧人出官任职、参与国家政治的局面。佛教的兴盛由此可见。

(3) 由于佛教自身发展态势的缘故,这也就必然地促使其佛教的兴盛

从唐朝和前代的佛教的发展相比,可以明显地看到,唐朝时期的佛教的发展不仅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更是有了自身的教义和组织,并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表现得就是佛教思想的发展为其兴盛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在初期之时,仅仅是被当作为一种道术;到魏晋时,只能依赖于玄学才可传播;而到南北朝时,佛教才逐渐地兴起讲说经论的风气。但是这种讲说也只是讲解经论本身的内容,而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见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佛教经过了自汉朝开始的七个世纪的发展和积累之后,在唐代已经可以进一步地进行创造性的批判思维,并可以阐发一定的属于自身的见解。

而正是由于这种思想上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增强,中国本土化的佛教已经达到了自立门户的程度,从而形成属于佛教自身的思想系统。此时,佛教不仅和儒道两教相抗衡,还表现出争取正统地位的态度。

总之,唐朝武周时期的佛教的兴盛,涉及到了诸如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

二、武周政权和佛教的结合,不仅使得宗教可以得到充分地发展,又促使宗教用自身的影响力为政权的巩固而服务

武则天时期的佛教能够达到兴盛的阶段,其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是作为宗教的佛教,及时的顺应了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及政治上的需求。随着佛教的发展,其在受到统治者支持的背景下,又反过来为政治需求服务,从而实现了神权和皇权双赢的结果。

(1)改朝换代的政治变化,需要佛教的舆论引导

佛教对武周政权最大的影响体现在为唐朝政治上的变换,提供了所必需的舆论导向。因而,使得新政权的出现拥有了"合法"的外衣。

而从当时的背景条件来看,可以看出,武则天充分地利用自身佛学知识以及当时所盛行的宗教信仰的氛围,从而大力提倡"君权神授"的重要性和权威性。这种做法也就为其改"唐"为"周"并登上皇帝宝座提供了所必需的理由。

除了鼓吹"君权神授"之外,其也善于制造一些奇异现象,并利用佛教的佛理为之阐释,从而达到为武周政权制造福瑞而安抚民心、神话自身形象的目的。

(2) 登上帝位后,为继续巩固政权也必然的需要佛教

当武则天登上帝位后,其经常性的通过政治的手段,来促使大规模佛教运动的展开。而这也就使得整个唐朝社会有着极为浓厚的宗教氛围。因而,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极为推崇佛教,这也就促使社会动荡的减少和社会的井然有序。

三、在佛教达到全面繁荣的背后,也必然会带来隐藏着的危机,加剧了唐朝矛盾的激化

由于寺庙的大幅度扩张,所以对均田制的基础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而这种寺院所带来的经济形式,更是和地主经济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不仅存在极大的扩张性,更存在着土地兼并等问题。其还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极大的破坏性。由于政府所规定的僧侣们不需要缴纳赋税。

这使得相当一部分的农民通过把自己的土地假托于寺院名下的方式,来逃避政府的赋税。所以,这就极大地造成了政府在赋税上的流失,不利于国家财政的收入。以上所述,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从佛教本身的角度出发,佛教在兴盛的过程中,更是表现出一种世俗化的倾向,这就使得原本的属于宗教所特有的神圣化属性遭到了消解。

总而言之,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其地位的变化总是伴随统治阶级对于的佛教态度的变化而变化。就比如上文所述,其更多的是受到了当时特殊的政治需求的影响。而政治的需求也就使得佛教与政治之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互动关系,即使即统治者借助佛教来巩固自身政权的统治地位。

而佛教也就可以从此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是因为统治者的支持,佛教最主要的八大宗派也在这一时期得以形成,这也是代表了佛教中国化、本土化的完成。

佛教和武周政权的关系来看,武则天对于佛教的态度,更多的利用佛教来达到自己能够当皇帝的目的。因而,其所采取的抬高佛教的举措,更多的是无视佛教自身的发展轨迹的表现。

参考文献:

《佛教史》

《资治通鉴》

《全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