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史上,长城一带一直是统治者重视的地方,它不仅仅是早期内地从事农业的人们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分界线,同时也是战争中进行防御和进攻的重要地带。明朝时期为了抵制北方外来侵略者,统治者制定独特的军事防御策略,让边防军在长城外进行“烧荒”,此举对于维护明朝的统治,展示军事实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北方一带“外来侵略”现象频繁出现,统治者急需制定军事防御策略维护统治,“烧荒”应运而生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维护统治,抵御北方的外来侵略,统治者急需制定军事防御策略保证长城一带的居民安居乐业,“烧荒”悄然而生并成为统治者的首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不少人认为“烧荒”政策大约在永乐初年创立,这个观点在今天也得到了许多材料的证明。有相关史料记载,在永乐初年,当时镇守大同的边疆部队的首领候吴高是最早提出在边疆采取烧荒的这种办法来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的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来“烧荒”的这种办法才在长城一带流行开来。但是在洪武时期,几乎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证明已经有人在军事斗争采取“烧荒”的这种行为。所以根据这个观点大致可以推出“烧荒”政策大约是在永乐年间才开始被运用在军事斗争中的。

“年年至后罢防贼,出塞烧荒滦水北。枯根朽草纵火焚,来春突骑饥无食。”
——《烧荒》

为什么在明朝初期统治者不采用“烧荒”的这种方法来防御少数民族的入侵,而是到了后来才采取这种方法,目前最为可能也最为可信的解释是,在明朝建立初期,在边防的作战中人们还没有摸索出这种方法。

即使在明朝以前已经有了用烧荒这种对策应对少数民族入侵的这种方法,但是也已经过去那么久了,人们已经淡忘,要想用这个方法进行重演,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乐初年过后,烧荒政策已经得到了实践的检验,于是烧荒政策就不再仅仅作用在一小片地区,开始从最初的大同扩展到宣府,宁夏等地,成为明朝军队抵御入侵的一种主要的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烧荒”从建立到运用成熟,历经百年Z,存在季节限制、烧荒地域狭隘、人员懈怠多种问题,进而形成明朝独具特色的军事防御风格

明朝朝廷驻扎在北方各个边防军中,常年都有在长城外进行烧荒的行为,烧荒这种抵御外敌入侵的行为前前后后持续了大概几百年之久。烧荒活动大多是在靠近长城一线边境的范围内进行,将这片区域内的草原和枯草烧掉,有时也会将在战争中遮挡了视线的林木烧掉。

烧荒政策的实施,在明朝北方的国防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在今天现存的一些史书中,还有不少文字描写是对烧荒这种政策的看法。根据这些史料,会发现在当时许多的边防战争中都会用到这种作战方法。

但是,“烧荒”政策只是在明朝得到了重视,到了清代,这种通过大面积焚烧草原和植物的方法并没有被继承下来,因为在清朝,边境线在本质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清朝王公贵族主要是以满族为主,那些曾经的北方少数民族已经被降服,边境线已经大幅度向北方推移,并不是早期的明朝时的“九边”一带。并且在那时,朝廷还颁布了相关法律条文,如果有人平白无故放火还会受到惩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明朝在冬季,秋季节执行烧荒政策的行为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上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年份在具体产生的实际效果中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烧荒最好的实行时间是在秋季和冬季,如果烧荒实行的太早的话,那个时候草还没有足够枯黄,如果实行烧荒政策,根本达不到烧荒的目的。比如,在正统五年三月进行的一场烧荒行动中,因为烧荒的时间迟了,遭遇到了雨雪的阻碍,所以最后这次烧荒行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同时,如果烧荒的地域太过于狭窄,又或许过于靠近明朝的边境,有些军队就会借机出去打猎,放松警惕,有的人甚至会借此机会进行贩卖私盐的活动,根本就不会烧荒,敷衍了事,草草行动。

正统七年十一月,也就是公元1422年,当时锦衣卫士王瑛就上报朝廷,说当时的烧荒政策,烧的远的地方才百里,近的地方有时才五六十里,完全没有达到朝廷规定的标准。

“近年烧荒,远者不过百里,近者才五六十里。胡马来侵,半日可至。”
——王瑛

虽然烧荒政策有利于巩固国家的边防,但是明朝朝廷对于那些参加烧荒行动的官兵实行的赏罚政策却失衡,直接导致了许多人不愿意在进行烧荒行动,严重打击了军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比如在景泰元年,即公元1450年,景泰皇帝为了奖励那些参加烧荒行为的官兵,发放了大明宝钞,但是大明宝钞在当时已经不值什么钱了,没有什么购买力,没有起到什么实质性的奖励。即使是这样的奖励,在一些小军官那里,也没有得到落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如此,在当时有的时候甚至连出边的粮草以及马草都不能得到及时的供应。在成化十二年,户部曾经上书给中央,说某些军官的粮食供应和马草供应存在谎报的情况,应该严格控制粮草的供给。

其他的一些地方,还有些军官,在进行烧荒行动中对于那些受到伤害,因为战争而遭受的损失也得不到相应的补偿。这样的一系列限制粮草,马匹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国家财政支出,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烧荒大部队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那些因为出边烧荒造成的明朝军队在人员,物资方面的损失,军队的将领往往会带头受到谴责,有时候会有严厉的惩罚。带头的军官并不是故意造成损失,有时会因为许许多多的外部原因。

例如天气,烧荒时间等其他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烧荒行动产生巨大的损失,但是朝廷并不会对损失的原因进行具体的调查,直接将其归结为军队的首领指挥不当导致的,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越来越多的军官不愿意带头进行烧荒行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火延关城,人畜、军器、房舍多被焚”

烧荒行动大多数会在秋季或者是冬季进行,那时候气温比较低,有些将领士兵会因为受不了严寒而生病甚至是死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嘉靖二年,也就是1523年,当时的佥都御史卢惠巡抚辽东,就因为天气过于寒冷,在烧荒行动中被活活冻死。普通士兵的待遇没有军官的待遇好,在面对这样的恶劣天气下,生病死亡的人就更多了,进而形成明朝独具特色的防御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的“烧荒”丰富了明朝军事防御体系,加强了君主专制,维护统治,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北方外来入侵,巩固了边防,但也造成了森林破坏、荒漠化等生态问题,给后世敲响了警钟

首先,明朝长城外的烧荒不仅可以展示明朝军队的力量和实力,丰富了明朝军事防御体系,还可以清除障碍物,便于作战。假如烧荒的这种行为在某些重要的地域得到了有效的执行的话,就会在很大程度使北方少数游牧民族在进攻时由于缺少马草的供给,达到不攻自退的效果,有力的回击了游牧民族的入侵。

为了减少在进行烧荒行动中所需要的材料,这种活动都会选择在冬季和秋季进行,在这两个季节中,天气比较干燥,火势容易蔓延,而且北方少数民族的大肆入侵活动,也大多数是在这两个季节进行。明朝统治者决定实行在长城外烧荒的这一政策,对于巩固边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方经济开发活动,即使受到明初以来的“关禁”政策的影响,有人还是会选择冒险进行开发活动。为了发展经济,许多人出境砍伐树木,结果最后去伐木的军官都被少数民族人杀了。

明朝在宣大总督管辖的区域内设立了不少草场,这些草场的设立,反映了在明初实行关禁以来,北方的边境人民对于获取边外经济资源的迫切需要。总体来说,烧荒活动严重妨碍地方势力的发展,因此大多数的边防军队往往对中央颁布的烧荒勒令置之不理,在实行的过程中,往往马虎行事,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后来,也有人把明代的这种烧荒行为与北方的荒漠化,森林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联系起来,认为是烧荒行为破坏了草场,但是这种看法在某种程度上是过于片面的。在荒漠化的过程中,人为因素才是最主要的因素,所以不应该将烧荒行为归结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北方长城一带大量森林的消失,确实和明朝的烧荒行为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某些时候,甚至可以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烧荒这种行为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抵御外敌的入侵,是明朝一种独特的军事防御策略,但是却大大影响了边境居民的土地,草地和林地,给后世敲响了警钟。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实录》

《明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