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人格的优缺点

受"扬刘抑曹"观念的影响,罗贯中是把关羽作为理想人物进行塑造的,他用中国传统思想的理想人格来精心刻画,如仁、义、礼、智、信、忠、勇、雅等。关羽是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他一出场,作者便突出地描绘了其外在的英雄形象。终其一生他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斩杀将士18人,杀敌无数。并且他为人有情有义,被后世神话为武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人非完人,武圣关羽一生所犯下的错误也很多:一是下邳投降。忠义神武的大丈夫、义重于生命的"义绝"说降就降了?二是土山三约。降就降了吧,又来个"三约","降汉不降曹"。三是许都不降曹。曹操的大恩小惠他是又受又不受,态度暧昧;旧袍罩新袍,再拜赠赤兔。没有降曹何以立效报曹,斩颜良文丑?四是义释华容。大不义且不忠、放走罪枭,危害天下。五是毫无战友义。孟起比武、势不两立;黄忠老卒、不与为伍。六是不顾同盟义气,最终让自己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这样有缺点的关羽在文学的塑造下才更真实。文学自有其内在发展规律,不以作家的意志、观念为转移。作家主观想象时,生活规律、人物性格发展逻辑会出来反对作家的设想。环境变化发展,关羽的恃才傲物、刚愎自用逐渐强化,最终走向自我封闭、不顾大局的悲剧结局。关羽性格矛盾不是缺陷,而恰恰是其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有缺点、会犯错误才是真正的人。这些缺点丰富发展了关羽性格,有缺点的英雄才可爱,使关羽更符合生活实际。

关羽之义

华容道是道德悖论情境,让人一时难以理解。如果曹操让关羽动容的小伎俩算得上"恩义"的话,如关羽所言:"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那么杀曹就是义、放曹乃不义,不构成道德悖论。其实不然,认真研读文本就会发现悖论的奥秘。曹操使关羽感动的绝不是美女、爵位和宝马,而是知遇之恩。真正赏识自己、成就自己的不是别人,恰恰是曹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温酒斩华雄、诛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等创造了关羽神武神话;土山三约、夜读《春秋》、金银美女、锦袍赤兔、挂印封金成就了自己忠义神话;从流浪汉到偏将军,至汉寿亭侯奠定了自己贵族地位。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关羽杀曹操不义。此其一也。二是还有300多"亡魂丧胆"的无辜生命啊,杀死无还手之力者也非大丈夫所为,乘人之危非义也。当然放之也不义。三是关羽是个义重如山的人,让关羽动心的还有曹操的那句"大丈夫以信义为重"。这句话让他又陷入忠与义的悖论选择中。

从《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出,时人以义为立身之本,可以不忠,绝不可以不义。譬如"奸绝"不忠却义气,连"义绝"都要以死相报。相反,"三姓小儿"诛杀董卓、力扶汉室,绝对的忠臣,却不被世人所纳。尤其是刘备全不念吕布有功于汉室社稷和辕门射戟解围之恩,力谏杀之,此乃前车之鉴。深知春秋大义的关羽,自然知道,曹操死,刚刚统一的北方必将再度陷入混战,百姓生灵涂炭。义乎?!杀曹操不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杀曹操不义,不杀曹操更是不忠不义。所以,华容道遭遇是多重矛盾相互交织的更加复杂的道德悖论情境。关羽作出了错误的抉择——"拼将一死酬知己",背叛了兄弟、背叛了蜀汉、背叛了汉室天下,更背叛了自我,与"义绝"相悖,同时也成就了"义绝"。

关羽斩杀来使,悔恨痛失荆州

虎女犬子事件,关羽斩杀吴国和亲来使,成为此后种种事件的隐患。想必这位使者一定是关羽最后悔杀掉的人了。关羽的道德悖论使其为了维护兄弟之义而损害了更大的同盟利益。我为兄弟守荆州、看门户,怎么能够以权谋取儿女之私利?至少有此嫌疑,说不清啊!再加上心有余悸,当年为义而投降曹阿瞒,差一点做了三弟矛下之冤鬼!结果重蹈覆辙,如放曹操一样导致严重政治错误,破坏了"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大意失荆州成为蜀汉走向败落的拐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羽的矛盾性格不仅是道德悖论的产物,也是真假相伴、善恶同在、美丑相伴的现实伦理关系的映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