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难时刻冲上前,重大工程担在肩,今天我们要说的徐工集团,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他悠久的历史积淀,可能很少有人了解。徐工集团的前身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抗战期间,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被国民政府收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虽然有了番号,但是能从国民政府得到的武器装备和弹药却十分有限,被称为“一担挑”的随军修械所十分简陋,让前线军需更加捉襟见肘。因此,建设自己的兵工厂成为了必要。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和地方游击队就建设了很多兵工厂。1943年3月,在后来的开国上将许世友将军的领导下,八路军山东纵队胶东军区鲁南第八兵工厂诞生,又称华兴铁工厂,这就是后来徐工集团的前身。战争年代,环境艰苦,工厂在创立之初也只有20多名职工,条件极度匮乏。在厂长史公约的带领下,工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在摸索中前进,用最原始的方式试制手榴弹、地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前线战争形势的逐渐明朗,根据地的生产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不到两年,兵工厂的职工就发展到了三百多人,动力设备也不断升级,开始逐步供应整个山东军区。

在战争中,华兴铁工厂亦工亦兵,躲过日军突袭,保护百姓、设备;解放战争中,兵工厂也承担了重要的军工生产任务,多次搬迁厂址,供应军需。筚路蓝缕,创业维艰,华兴铁工厂见证了中国的解放,也闪耀着胜利的荣光。在解放战争基本胜利之时,1948冬,根据形势需要,华兴铁工厂迁往新海连市新浦(现属连云港市),第一次离开了山东的怀抱。1953年5月,华兴铁工厂又迁往徐州,与徐州实业公司铁工厂、大力铁工厂合并,成立徐州重型机械厂。

从此,徐州重型机械厂开启了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历程。1957年,徐州重型机械厂成功试制出第一台塔式起重机,做出了工程机械行业领域的第一个贡献。60年代初,徐州重型机械厂先后成功研发中国首台10吨蒸汽压路机和5吨汽车起重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徐州重型机械厂功勋卓著。

经历了“文革”十年动荡后,工厂又回归了创新的步伐。1976年,徐州重型机械厂成功研发中国首台QY16吨全液压汽车起重机;1982年,工厂研制出中国首台CA25全液压单缸轮振动压路机。创造出中国重工机械历史上众多第一,徐州重型机械厂还在寻求着结构上的变革。1989年3月,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公司正式组建成立,成为了行业中首家集团公司。徐州的重工行业翻开了全新的篇章。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又迎来了一阵基建大潮。然而面对现代化的工程建设,各施工现场却成了德、美、日、韩等外国机械的天下。国内外重型机械的悬殊差距让中国机械行业感受到了切肤之痛,也促使徐工把差距化为追赶的力量。

在徐工人的不断努力下,在公司创立的第一年,中国第一台高等级沥青摊铺机面世,标志着中国筑路技术进一步走向独立自主。中国的工程机械,逐渐将国内基础建设的重任扛在了自己的肩上。

进入90年代,徐工集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首先,在技术方面,徐工集团率先突破,走出国门,冲向亚洲。1995年,徐工集团成功研发了亚洲最大的160吨全地面起重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次品尝到了领先的滋味,重工机械迈入了国际舞台。

徐工集团先进的技术为中国重工行业打开了突破口,也为自己带来了更多的荣誉。1993年,徐工集团被国务院发展中心评为“国家500强最大工业企业”,并获得全总工会颁发的“全国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次年,徐工集团荣获机械工业部颁发的“中国机械工业百家最大企业”。对于一个有着厚重历史背景而又方才成立四、五年的工业企业,这些荣誉,对于成熟而又年轻的徐工是极高的肯定,也证明了新时代的徐工,很好地传承了华兴铁工厂的红色衣钵,能够继续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除了技术创新的显著优势,徐工集团还富有远见地选择上市,再次在行业内部抢占先机。1996年,成立七年的徐工集团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上市后的徐工集团充分享受了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发展优势,在重工领域抢先一步,树立了领先的地位。

然而徐工很快就遭遇到了强大的竞争对手——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这两家来自湖南长沙的重工集团分别成立于1992年和1994年,论资历都没有徐工集团老,但都在90年代的工程机械领域就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中联重科与徐工集团一样属于国有企业,前身早在1956年就成立于北京,曾隶属于第一机械工业部、建设部、中央企业工委,拥有雄厚的技术底蕴。1996年,经建设部批准,中联公司与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联合运行,下属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专用车辆、营销等四个分公司,技术实力大增;而另一个对手三一重工则是民办企业中的精英,面对两大国企竞争对手毫不示弱。1994年,三一重工第一台大排量、高压力混凝土拖泵研制成功,此后全面替代进口。1998年,三一重工成功研制出37米泵车,让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长臂泵车。

面对激烈竞争,徐工集团意识到,只有锐意改革,才能营造新的竞争优势。提到徐工的改革,就不得不提到徐工集团的董事长王民。1999年,王民接任徐工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一年后接任董事长,成了徐工的掌舵人。当时的徐工集团面临资产不良、管理混乱、人心不齐等突出问题。在王民的带领下,徐工的新一批领导班子从转变作风入手,集中开展“七项专项治理”,分别从取消干部专车、清理通讯工具、取缔小金库、紧缩差旅开支、规范业务招待、严控高档装修、清退超标住房等七项来集中整治,杜绝腐败,厉行节俭,优化管理。2000年,徐工集团继续深化改革,聚焦“用工、人事、工资”三项制度,大力推进债转股、主业归核、结构优化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为企业公开招聘了一批“新鲜血液”。改革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徐工,事实证明,这些改革措施很快就让徐工重拾了当年的辉煌。徐工成功走出了连续多年经营规模徘徊在20多亿元的局面,年营业收入突破30亿元,并一路攀升。2003年,徐工集团年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成为行业中以及整个苏北地区首个“百亿集团”。大力改革管理弊病,徐工七项治理的经验,得到了上级纪委及中纪委的肯定,被树立为国企作风建设的榜样。

不过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不同的困局,改革的脚步也从未停歇。2011年,工程机械产业出现了历史性的波动,挖掘机、装载机、起重机、混凝土设备等重要板块持续收缩。面对行业的形势变化,徐工启动了“汉风计划”改革,以事业部制改革为核心,重点构建战略经营型管控模式和五大事业部平台。在事业部制下,徐工形成了以徐州为中心,国内辐射上海、南京、重庆、武汉、乌鲁木齐、沈阳、迁安等地,海外覆盖德国、巴西、波兰、印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南非、荷兰等国的全球制造基地布局,打造了国际领先的精益制造品质能力。2012年,徐工成功并购全球混凝土机械领军企业德国施维英公司,年营业收入率先突破1000亿元,主要指标持续居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五。徐工集团,已经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规模最大、产品品种与系列最齐全、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虽然徐工产品的品质,在行业里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口碑,但是在一些建筑工地,徐工集团的工程机械也出现了质量缺陷的问题。早在2003年,宁夏东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就因为徐工的QTZ40塔式起重机质量问题将徐工集团告上法院。据称,这台起重机没有检验合格证,由于机械故障,起重机严重延误了工期。虽然双方各有责任,但是特种设备的质量纰漏依然值得徐工警醒。近些年,徐工的小型挖掘机等机械也出现了一批钣金质量问题,防锈耐用性大打折扣,引起了一些争议。以品质为豪的徐工集团能否走出这些年的质量困局,重拾机械制造的初心,还需要时间来证明。

时至今日,徐工集团仍然走在发展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徐工集团正在以“徐工制造2025”为新的目标,力争2025年跻身全球工程机械前三强。对于这一宏伟目标,徐工信心满满,坚定前行。从战火中走来,建设祖国,走向国际,冲在抗疫一线,创造中国骄傲,徐工集团的故事见证了共和国的昨天与今天,相信明天的徐工,能够创造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