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热播的《锦衣之下》让我们被陆大人的狠辣深情、袁今夏的机灵可爱所深深吸引,其中,陆大人的服装也被网友称赞,用心的服装与任嘉伦的结合产生了1+1>2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陆大人——任嘉伦饰

不过,为什么小编称其为“大饼服”呢?其实这是一个因笔者跟家人安利陆大人的颜值,引发的乌龙。家中长辈嘟囔,这为啥在胸前绣个大饼呢?大饼?!大饼??!!大饼在哪里???!!!

笔者一脸懵,才知道原来老人说的是这个:

陆大人怀中揣“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陆大人怀中揣“饼”,这个颜色太像月饼了

很是心痛的在陆大人身上涂鸦标出来“饼”,然后也是因为这个乌龙,笔者打算写写这个大饼,呸,是这个类似补子样式的纹样。

明清补服

虽然影视剧并没有准确的把补子展示出来,只是形似,但之中蕴含的历史服饰文化——补子、补服,还是想写几篇文章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们来吸最美的颜值,学最美的历史吧~~~

陆大人穿大饼服去抢亲

上一篇文章分析了陆大人身上的“大饼服”到底是不是补子,还是只是一个花样呢?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先看一下上篇文章,起承转合了解一下:

锦衣之下:陆大人穿的是很好看,可为什么在胸前绣个“大饼”呢?

有了上篇文章的基本了解,这篇文章打算写一下补子——也就是衣冠禽兽的起源、寓意、功能等,再下一篇写承诺给大家的应景补子的知识,也就是后妃太监穿的随节日变动而变动的“非官制”补子。感兴趣的朋友随手点个关注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陆大人

好啦,下面我们就深入这段历史服饰文化吧:

研究历史就研究历史,为什么还要研究古人穿什么?

很多朋友不理解,我们研究历史事件、人物确实很重要,但是古人穿什么我们也要研究吗?是的,要研究,而且很重要。为什么?

我们经常形容自己国家为“礼仪之邦”,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这么称呼呢?

其他的方面不说,单就服装而言,因为中国古代的等级森严,服装是体现等级的一种重要手段。

礼仪之邦

早在孔子时期就对各种礼仪场合所穿着的服饰有着明晰的规定,战国时代的荀子也提出“衣服有制,宫室有度”,西汉政论家贾谊在《服疑》一文里也提出了“奇服文章以等上下而差贵贱”的看法。

经过历朝历代的改革与努力,服饰特别是官场的服饰已演变成一种严厉的制度,有着法律上的意义。

礼仪

到了明朝,补子就随着高度集权统治的需要而出现。

补子为什么叫补子?是打补丁的意思吗?

其实,打补丁虽然形容不准确,但是也很生动了。因为“补子”是先织或绣在另外一块布料上,成为独立于衣身之外的部分,再补缀于已经缝制完成的服装之上,前胸后背处由原本一层面料变为两层,这种手段被称为“先缝后补”,因为这个补缀的过程,“补子”称谓产生。

皇帝的常服

补子为什么会出现?

补子的形成与唐代高祖时期官员使用的动物纹袄子、武则天时期的绣袍、元代的胸背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明代为什么要确立补服制度呢?(补子的载体——补服)

明朝统治者吸取前人经验,认识到:

“古昔帝王治天下,必定制礼以辨贵贱,明等威”、“服饰在人,其事情若小,而所系甚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飞鱼服补子

为了维护等级森严的封建体制,对于随处可见、无处不在,又最能体现上下贵贱的服饰必然予以格外的重视。

明初,补服并未成为官员服饰的一部分。洪武元年(1368)定制公服、朝服以赐百官,补服不在其列。但也考虑“服色不能无异”,也就是服装颜色要根据不同的官品有差异。

皇帝圆形补,官员方形补

明代官员常用之服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以及燕服。不同品级之间的差别多集中于冠梁、束带等一些细节上。

如明初常服与公服都是乌纱帽、团领衫、束带,公服用苎麻、纱、罗材料为之,制为袍样,盘领右衽。

颜色区别为:“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九品绿袍”。如果仅用束带细节、以及大范围的颜色区别,很难细分一个官员具体什么等级,尤其是相距稍远,但还要见礼时

红色飞鱼服

蓝色锦绣服

如果大家觉得这点并不重要,那我举个咱们影视剧中常见的画面为例子,大家就明白,为什么分清官员是几品很重要呢?

延禧攻略

延禧攻略

我们常见狭路相逢,一定是等级低的那个人让路行礼,有人会以为这是电视剧故意制造矛盾的点,不狭路相逢怎么展开情节呢?哈哈,这样想当然没错,但是,历史上确有此官员相见的礼仪要求。如下引用:

明洪武二十年(1387)对“臣僚尊卑礼仪”“重加考证,著为定式,申布中外”,对各级官员相遇时让道以及回避做了规定:“凡驸马遇公、侯,分路而行。一品二品遇公、侯、驸马,引马侧立,须其过。二品见一品,二品趋右让道而行。。。。。。

想找图的时候倒是找不到了

明代森严的等级制度,“遥见”品级高的官员回避、引马侧立抑或是下马,文武百官的服饰上就必然需要有一种明显的标识,即使人们相距较远,也能判明着装者的身份,以免失礼的情况发生补子就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产生的。

补子纹样的寓意——衣冠禽兽

文官的补子图案多为飞禽,武官的补子图案为走兽,这也是“衣冠禽兽”的由来,笔者很严肃,真不是骂人哈哈~而纹样也是古人在动物的基础上添加了人文元素,让我们来看看,都有什么寓意吧:

1.公、侯、驸马、伯服

绣麒麟、白泽。麒麟,是中国古人创造出的虚幻动物,自西周的青铜器时期就有了麒麟的形象。孔子编纂的《春秋》一书中就有了在春秋末期鲁国西境大野泽地“西狩获麟”的事件。麒麟在古代传说中的地位仅次于龙,是吉祥驱邪的化身。

龙补

因此麒麟被绣在贵族的官服上表示其地位之尊。在麒麟的图案里配有汹涌的海水和五色祥云,更把麒麟的高贵与威猛衬托出来。

麒麟补子

“白泽”是传说中的神兽,传说黄帝巡狩至海滨而得白泽神兽。此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故帝令图写之,以示天下。后用以章服图案。代表着高贵与威严。

2.文官补子

文官补子绣以禽鸟纹样,以彰显其儒雅娴静和贤德良才的一面。寓意其文采飞扬、政德贤明。一品官员的补子为仙鹤,鹤冠以“仙”字因其有仙风道骨之雅,有超拔同类的高贵。

仙鹤补子

《诗经·鹤鸣》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之句,就说明了仙鹤的不同凡响。

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这些禽类与仙鹤一样都极有个共性,旨是有着吉祥、富贵、娴雅、忠贞的内涵。而且从外形上来看这些动物都具有美丽的形体和多彩的羽毛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文官补子

3.御史补子

御史从一品属文职官员但又与文官不同。御史上为皇帝负责,下监察朝廷诸侯官吏的失职和不法行为,因此御史官具有威严、公正的象征。所以其官服补子设计成古代传说中的异兽獬豸(xiezhi),代表的就是公正无私彰显的是法律威严。

清朝的蓝地缂(刻)丝獬豸补子

《明会典》卷五十八云:“风宪官用獬豸。”“风宪”即御史,“獬豸”是中国古代法兽,辨别曲直。

4.武官

一品麒麟,二品绣狮,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品绣犀牛,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象征武官的勇猛,将士二郎保家卫国、守护疆土。

武官补子

武官狮子补子

明《大学衍义补遗》卷九十八说:“我朝定制,品官各有花样。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不在文武之数;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应服花样,文官用飞鸟,像其文采也,武官用走兽,像其猛鸷也。

小结

1.首先,带纹样的“补子”可以单独生产加工,是在服装制作完成后补缀上去的,这样在服装的面料织造时可以避开同时织造繁复的“胸背”纹样,这在礼制上降低了出错的风险。

2.其次,专业的细分方式减轻了手工业者的劳动负担,极大的提高了“补服”生产能力。在官服制度上后补缀上去的“补子”同时是可拆卸的,方便官员在晋升、调动等情况的更换。很方便不是?

陆大人

3.最后,“补子”的诞生极大的促进了明朝官制的管理,体现了封建统治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需求,迎合了封建官僚体制发展的需要,并对后世清朝的“补服”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好啦,吸最美的颜值,学最美的历史,还请大家多多点赞关注哦~~~非常感谢哦~~~

最美的颜值

注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服饰史》
《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刊》
《明实录》
二十四史《元史》卷
二十四史《明史》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