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子是始于明代的一种官场服饰,将某种规定的织绣花纹缝缀在外衣的前胸后背,以表示官员、命妇的品级,就如文武官员的补子都要随着品级穿,一般不会因节令而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皇帝与臣子的补服

锦衣之下:被陆大人的“大饼服”吸引,来了解明朝“补子”的起源

锦衣之下:陆大人穿的是很好看,可为什么在胸前绣个“大饼”呢?

《锦衣之下》陆大人的“补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锦衣之下》陆大人“补服”后面

《锦衣之下》陆大人——任嘉伦饰

上述两篇文章讲了“规规矩矩”、等级森严的补子,这次咱们来讲讲不那么规矩,“接地气”的补子~

应景补子来自于民俗,是一种与节令相适应的特殊纹样,不在森严等级之内,可随时节而变换。

补子

这应景补子竟然是太监著书流传下来的

记载下来这段历史的人也很有意思,他叫刘若愚,是生活在万历年间的内宫太监,因魏忠贤案而受牵连,先谪充孝陵净军,后被处斩监候,不久又获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监

他在囚禁中呢,为了给自己辩护,将宫内种种内部争斗写成《酌中志》24卷,其中16至20卷记录了内府职掌、大内规制、内版经书、饮食风尚等晚明宫中的诸多逸事。

龙补子

明人吕毖将此5卷选编成集,取名《明宫史》并流传于世,多为史家采信,其中所写应景补子蟒衣以及应景纹样面料当是事实,一些传世和出土文物也印证了这种服饰的存在。

那这宫妃一年数变的应景补子又是为何产生的呢?

是一种花样看腻了,换种花样吗?当然不是,在明代,跟皇帝说,哎,给我的常服补子换个花样,我都看腻仙鹤纹样了(仙鹤:一品文官补子),那绝对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了。

一品文官仙鹤补服

既然服饰制度那么森严,怎么会允许补子纹样变来变去呢?

这就要说了,应景补子是补子中的特殊存在。这是顺应天时的服饰制度,这个文化的存在,其实可以看出古人对“天人相应”思想的认可或者说崇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从思想上说,服饰顺应天时的思想

而以人的行为顺应天时并不始于明代,儒家早就提出了“天人相通”“天人相类”的思想。

当代中国哲学家张世英说:“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又分为两类:一是发端于孟子、大成于宋明道学(理学)的天人相通的思想;二是董仲舒的天人相类的思想。汉代的董仲舒持‘天人感应’说的神学唯心主义,认为天人相类,人副天数。”

天子冕服

当然如此种种复杂的理论,在服装上的体现就是,被具体化为款式、纹样和色彩。比如最典型的就是天子的冕服,冕服不但以玄衣纁裳象征天地,还有十二旒、十二章纹显示“天数”。

十二章纹

十二章纹与天地相关:据《尚书》记载始于上古,实物见于明代。上衣六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与天相关,下裳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与地相关,合而为乾坤。

2.从经济上说,受到民俗影响

明代中晚期是中国社会发展十分特殊的时期。经过明代前期的励精图治,中后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朝纲却日趋松弛。

《明代社会史》中写道:“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镇如雨后春笋兴起,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日趋壮大...市民文化更为活跃,甚至影响了历来极为庄严的朝廷祀典。"

当时北京民俗活动很多,吃年糕、互相拜年,“抓子儿”、“走桥”“摸钉儿”“熏虫儿”等等。

在市民文化高涨的时候,紫禁城再严丝合缝也会飘进民俗气息,帝王也被这股“接地的气儿”给吹了个正着。

《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记载,万历命令宦官在北京城内收买新出版的各种书籍,包括诗歌、议论、医药、剧本、小说等。

(皇帝虽然深居宫中,也是追剧、追小说的人呢~)

明皇帝

另外,太监对其民俗传播到宫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他们出身于市井,尤其在明代东西厂让我们知道太监身居高位不足为奇,这些宦官的喜好也就传播的更有力量。

太监

这应景补子又有什么美好的寓意呢?

我们刚刚说了应景补子受民俗文化的影响,那寓意肯定和“驱邪纳吉”少不了关系。想想我们春节就知道,放鞭炮:驱邪纳吉,贴对联:驱邪纳吉。

虽然主题是这个,但是不同纹样,也是有侧重的:

应景补子纹样汇总

1.象征喜庆祈吉

宫妃在腊月24,就穿葫芦补子迎接新年,为什么是葫芦呢?有朋友知道吗?

因为葫芦也称壶芦、匏瓜。壶字是“壹”字的原形,葫芦在这里表示“壹”,象征万物之始。老子《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新年用葫芦补子迎接新年。

葫芦补子

2.象征辟邪禳灾

端午的时候穿五毒补子,五毒也就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古代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月初五是恶月中最不吉的一天。因为五月是仲夏之月,天气渐趋湿热,疾病可能流传,蛇虫开始活跃,所以避祸禳灾是这一时节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

所以穿五毒补子,象征驱毒辟邪。重阳节的菊花补子也是辟邪的意思。

五毒纹补子,出土于明定陵

3.象征拜神乞福

七夕节宫妃就穿天仙、玉兔补子、鹊桥补子,这里祈求的可不是觅得如意郎君,那不是给皇帝戴绿帽嘛。这里是祈求夫妻团聚的意思,嗯,大家应该知道团聚是什么意思了吧,祈求皇帝恩宠。

鹊桥补子,北京艺术博物馆

4.象征天时的阴阳转换

清明节,在古代又是“千秋节”,也就是我们说的荡秋千的秋千,虽然明代不叫“千秋节”,因为帝后妃的生日叫“万寿圣节”和“千秋节”,自然不能混用,但是,秋千活动还是有的。

秋千仕女

小结

让宫妃一年换数次的应景补子,用图形象征节令,以与天时相应,这在前代是没有的,它的出现和明朝的社会背景与民间风俗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规规矩矩的上班服补子有,接地气儿的节假日补子也有。明朝的历史服饰文化也是很有趣了。大家觉得为什么会出现应景补子呢?

还请朋友们多多点赞支持,谢谢朋友们~

注参考资料:《明宫史》(明)刘若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中国古代服饰史》周锡保..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神话传说辞典》《明史》(清)张廷玉. 卷305宦官传二“魏忠贤”《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