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全媒体记者 谢昱航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为企业松绑减负激发企业活力的通知》,再推改革力举,向“准入不准营”等现象开刀,以打造市场准入更便捷、市场监管更完善的营商大环境,助力企业更好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为企业松绑减负激发企业活力的通知》

企业有活力,经济有动力,企业的良好发展状态是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保证。促进企业发展,关键在营造良好的环境,让企业能够自主选择,自由经营,公平竞争。在制度层面上,就是要砍去一切束缚企业手脚的条条框框,让制度带给企业的是保障和保护,而不是掣肘和限制。

这不是一个轻而易举可实现的目标,而是一个需要不断突破不断深化的改革过程。

曾经,办事难是很多企业的共同感受。海南省人大代表邢诒川曾“晒”过他制作的“行政审批长征图”,一个投资项目从获得土地到办完手续,需经过30多项审批,盖上百个章,历经272个审批日。李克强总理一次在长三角地区调研时,获知跨国企业想在上海开设研发、销售、物流中心,竟需要在北京、上海盖100多个章,就公开痛批过这种行政弊端。

正因为此,国家高度重视“放管服”改革。商事制度作为改革突破口,最先被放上“手术台”,经过一轮轮“除病去疴”,逐渐释放出改革红利,企业进入市场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被降低,市场活力得到很大激发。

从先照后证到先证后照,再到证照分离,企业开办的通道越来越快捷;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简化经营场所登记,大大降低了创业者的资本门槛;多证合一,企业一“照”可以走遍天下;减少工业产品许可,实行“一企一证”,企业可以少跑腿,有了更大的经营自由;企业注销推行“一网通办”,“进入容易退出难”彻底成为历史。

“刀砍斧劈”,一条条不适合积极创业、不利于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羁绊和捆束被清除,我国营商环境在国际上的排名也在不断提升,在开办企业便利度的排名中,由过去的100多位提升到第28位,并连续两年被评选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10个经济体之一。这是冲刺的速度。

适宜的环境,让企业等市场主体如雨后春笋,强劲生长。2014年,全国市场主体总量为6000多万户,而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已经达到了1.32亿户,其中企业达到了4110.9万户。尽管今年一度被疫情的阴影笼罩,但市场主体的活跃度并没有降低,今年1至7月份每天平均新增6.4万户,其中企业平均每天增加2.1万户。

改革的魅力得到充分显现。改革让机制合理,监管高效,从而把人激活,把资源激活,把企业激活、把资本激活,让市场朝气蓬勃,让社会潜力得到极大释放。

改革的能量无限,改革也没有终点。尽管商事制度已得到极大完善,在提高政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为企业减负等方面,显现了巨大作用,但还存在较大的改革空间,准入不准营、宽进严管等现象仍然存在。比如,拿“照”容易了,但有些“证”还存在不少关卡,其中还涉及很多审批。

国务院这次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以问题导向,抓住了关键点,将进一步推进改革的深度,加大改革的力度,扩展改革的广度。具体措施包括: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区域和事项全覆盖,推进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事,推进注册登记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简化市场监管部门的企业生产经营和审批条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改革措施瞄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指向的是社会的创业创新潜力和企业活力。

尽管改革更多涉及的是对审批“瘦身”,体现的是减法,但对于监管部门来说,是加法。企业的“省事”,建立在行政审批高效率的基础上,对政府服务治理水平提出了新要求。为此,需要提高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不断降低企业获得市场主体资格和从事相关生产经营资质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切实提高企业的满意度;需要规范执法,做到“无事不扰”,让企业能安心经营,特别是同等保护市场主体的权益,实现公平、透明执法;同时,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对扰乱市场秩序等行为零容忍,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给企业提供法治保障,增强企业的获得感。

发展的问题归根到底要靠改革来解决,李克强总理说,过去40多年,我们通过改革开放,把中国打造成创业投资的热土,使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我们面对新的困难挑战,仍然要靠改革开放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相信随着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企业新办项目所要盖的章越来越少,企业必然不断焕发新的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释放出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