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士当死于沙场,学者当死于讲台。”

这句话是梁启超先生所说,但是确实对胡适的一生最好的、最真实的写照;而“我的朋友胡适之”这句人们所熟知的文化流言,是对胡适的为人的最好赞叹。

胡适的一生独立潮头

胡适于189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位于安徽省的宣城市。胡适虽然出生于上海,但是出生后在自己的故乡安徽度过了人生中极为重要的启蒙早期的九年。在这九年里,母亲对他的言传身教和徽州文化对胡适的熏陶,对他的人生态度和性格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即使在后来,胡适已经成为闻名世界、名扬中外的学者时,胡适仍然提到“我是安徽徽州人。”

1910年,胡适赴美留学,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在这个时期,他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成为了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忠实信徒。

回国后,他将曾经与朱经农等朋友讨论的关于中国文学改良问题的论争中提出的,中国文学革命的八条要件,撰成了《文学改良诌议》,在《新青年》中发表,进而提出了文学改革三大革命,新文学运动由此在推开。在新文学运动引领的新文化运动更是在全国推广。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不仅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倡白话文,还撰写《尝试集》等白话文作品,提倡个人主义,他还提倡从思想解放入手,建设民主国家,这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也奠定了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领袖之一的地位。

在全面抗战爆发以后,胡适为民族抗战四处奔走,他先后担任国民使节中国驻美国大使,利用自己的国际学术影响争得美国对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同情和支持,争取美国对中国的经济支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他曾经对妻子说:我是为国家的事来的,国家是青山,青山没了,我们的子孙都得做奴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代的启蒙者

胡适先生首先教人争得自由。现在人们常常提倡国家大义,让人们牺牲自己个人的自由,去求得国家的自由。这句话看似是非常的有道理,但是却是将个人的自由与国家的自由放在了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想要获得国家自由就必须要牺牲自己的自由。

但是胡适先生就看的更为通透一些,他教导我们,去争你们自己的自由,争得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国是由家组成的,家是由人组成的,人是国家最小的组成部分,个人自由国家才能自由,自由平等的国家绝对不是由一群完全丧失自由的奴才建造起来的。

胡适先生教人要独立。他虽然强调人要争得自由,但是又告诫人们,不要总是去争自由,因为自由是外界给的,要自由的前提是要先独立,只有独立了,获得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要不然,就算有了自由,不独立仍然是奴隶。

如此种种,胡适先生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他是那个时代的先锋者,他在那个时代所提出的言说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值得每个追求文明和自由的人们时时重温。

晚年飘零海外

在抗战胜利后,胡适担任了北京大学的校长,但是在国共合作分裂时,胡适因站在蒋先生集团一边,被人民唾弃,在1949年去了美国在美国漂泊长达数十年。

胡适在年轻时,可以说的上是地位金钱都不缺的,而且他不仅挣得多,而且还是有名的“散财童子”,经常帮扶那些穷困的朋友,只要是有人有困难让他知道了,胡适就会毫不吝啬的对其施以援手。但是在他奔赴美国以后,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以为按照胡适的地位和威望即使是到了美国也可以去大学当个教授,日子不会过得多么的辛苦反而有可能会轻松的过上好日子,胡适一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现实并没有随胡适的愿。他没有想到,在当时美国的学术界十分的排外,胡适身为一个外国来的学者的学术地位并没有得到承认,所以胡适并没有如愿的得到一个美国的大学教授的职位。

最后胡适不得不妥协的当一个大学图书馆的馆长,一向阔绰的胡适现在只能在图书馆当一个小工,收入自然是与之前大相径庭,只能租住美国的一间小小的公寓,以至于后来连养家都成了问题。

再加上胡适夫妻两个已经不再年轻,身体自然是与以前大不一样,不仅年迈而且还多病,看病吃药的钱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省钱再加上胡适的妻子江冬秀吃不惯西餐,所以她就在家中自制了很多的腊肉、梅干菜、咸鱼之类的方便保存的食品,但是因为在阳台上晾晒,难免有些味道,让美国邻居难以接受,怨声载道。

可见胡适与妻子在美国生活的并不如意,1958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胡适返回中国。也许是预感到生命无多,回国后的胡适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白天见客、开会和讲演,到了晚上,胡适仍然经常熬夜,进行自己的写作和阅读工作,这一熬经常都是熬到三四点,一天只能睡个四五个小时。

在返回中国的第四年,胡适的生命走到了终点,在1962年的一次酒会上,胡适在做完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讲演后,突然心脏病发,猝死于讲台之上,至此离开人世。

胡适去世后除了他丰富的藏书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的遗产,他的妻子江冬秀经常对着儿媳似是抱怨的说:胡适帮助那些穷书生和穷朋友,开起支票来简直就像是个百万富翁一样,毫不吝啬,但是对待我啊,就像是一个穷人一样,不舍吃穿。简直就是一个“装”的慈善家嘛。妻子说是经常是一脸苦笑却又无可奈何的神情。

正是因为胡适这种对国家,对朋友,对书生这种“装慈善家”的精神,这种无私奉献、一心为国的做法,才使得“我的朋友胡适之”这句话成为永恒的文化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