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69年)苏轼兄弟回到京城,苏轼任职判官诰院。此时,北宋出现政治危机,社会矛盾重重,热衷变法的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全面负责变法革新,这就是著名的王安石变法。改革的大幕刚刚拉开就引起了轩然大波。苏轼一向忠言直谏,秉持正道,他认为王安石变法过于激进,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他极力向皇帝进谏,反对王安石变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轼屡屡直言上书,反对变法,这样做的结果使他走上了欧阳修、司马光等师友的前路,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先后在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以及湖州(今浙江吴兴)担任知州,为官长达八年之久。

而在这八年中,苏轼政绩最为突出的便是在徐州抗洪。

徐州那一年发大水,苏轼率领军民抗洪抢险,几过家门而不入,苏轼以身帅之战胜洪水的壮举受到朝廷的奖谕,也深得徐州人民的敬重。

但就是这样一位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在接下来前往湖州(今浙江吴兴)的调任时,却遇到了有生以来最大的一场灾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四月,苏轼来到湖州(今浙江吴兴)出任知州,就在他刚到任不久,便被朝廷捕获下狱。

原来在他担任地方官几年间,力主变法的王安石已经偃旗息鼓,离开了宰相的职位,司马光也不问朝政,闭门著写《资治通鉴》。

而此时,自幼就立志变法图强的宋神宗决定拿出皇帝的权威,对反对变法的保守派一律严惩。

此时,朝中一些小人趁机披着忧君忧国的面具粉墨登场,导演了一场北宋史上有名的冤案——乌台诗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轼湖州上任后,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写的时候不免加上了一些表达自己情绪的内容“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等。

苏轼在反对改革的阵营中名气最大,为了防止苏轼卷土重来,宋神宗身边这群人便给苏轼定下攻击新法、不学无术、无视朝廷、蛊惑人心、诋毁圣上声誉等几大该杀之罪,苏轼生死命悬一线。

此时,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最后在大家努力下,苏轼得到从轻发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出牢房之后,经历了死生之劫的诗人满怀感慨却,一首诗中写道: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从文字中隐约可见苏轼对官场已经心生厌倦,而颇有归隐之意。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担任团练副使。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梅花二首其一》

元丰三年二月,苏轼到达黄州贬所之后,官职低微,已无实权。

他寓居定惠院,随僧蔬食,空厄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生活十分困顿。历经乌台诗案的波折之后,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希望能够得到心灵的真正安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轼这样描写自己的生活: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了一卒岁也。

与此同时,他也将目光转向了宗教,在老庄与佛禅中寻求解脱,对于物质上的窘困,诗人已经毫不在意。

在这样的心态下,这一年七月的一天,一次与朋友一起游历黄州赤壁时,面对波涛汹涌的长江,回顾自己的半生坎坷,诗人心潮澎湃,百感交集,文思泉涌,也成就了那首后来流芳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古怀今,不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和仰慕,还有对自己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首词不仅是苏轼的代表作,也堪称宋代豪放词的经典,在此之后苏轼还在这里写下了《前后赤壁赋》等很多佳作。

在黄州的四年岁月,对于苏轼来说,或许是他人生的一个低谷,但是在艺术创作上,无论从数量还是艺术水准,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在这里留下的那些传世名句,也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丰七年,宋神宗病逝,年仅十岁的宋哲宗继位,宋神宗的母亲高太后垂帘听政。

高太后一贯反对新法,她掌权后起用保守派司马光等人,苏轼也重新得到重用。在苏轼到达京都的八个月之内,朝廷将他擢升三次,最终任命为第三级翰林,为皇帝草拟诏书,那一年他四十九岁。

当时以司马光为代表的集团的想法是全面废除王安石变法内容,但苏东坡认为王安石变法有不少地方是有可取之处的。

面对这场北宋历史上有名的“洛蜀党争”,苏轼备感无奈,他连上四道奏折,请求再度外调,终于在元祐四年三月十一日,朝廷允其所请,任命他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太守,领军浙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七月,苏轼到达杭州,美丽的西湖就像一幅风清云淡的水墨画,苏轼已把身心融入到其中。

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在担任杭州太守的三年里,苏轼也在这里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苏轼在杭州所作的工作中,最值得称道的便是对西湖的重新修建。

当时的西湖湮色几半,水面日减,茭葑日滋,几乎呈现病态。

于是,苏轼清挖了西湖湖底,用湖底的淤泥在西湖西侧修了一座长八百八十丈的长堤,沟通了湖的南北,为了使湖中的恶草不再滋生,他将部分湖岸开垦,让农人种上菱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轼曾不无得意的在诗中写道:

我凿西湖还旧观,一眼已尽西南碧。又将回夺浮山险,千艘夜下无南北。——《与叶淳老、侯敦夫、张秉道同相视新河,秉道》

正是由于当年他的努力,而今才会有苏堤春晓的绝佳风貌。

苏公当年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如今的杭州人谈起苏轼来,依然是滔滔不绝眉飞色,仿佛在谈论的是自家的远方亲戚。

走在今天的苏堤之上,微风和煦,杨柳醉人,吟上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影子仿佛就在这一片湖光之中若隐若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任杭州太守之后,由于朝廷新党再次上台,苏轼被五改谪命,贬逐投荒。

他依次被贬到颍州(今安徽阜阳)、扬州、定州(今河北定州),而后又被贬逐到偏远的广东惠州。

位于惠州市区的西湖原名“丰湖”,由于它富有“苇藕蒲鱼之利,岁数万。”湖水又可灌田数百顷,给当地居民带来丰裕的收获,故称丰湖。至于西湖的名字,是由苏东坡南来而得名的。

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便以“讥讪先朝”的罪名被贬到惠州。

原来他以为粤东的惠州是蛮荒瘴疠之地,谁知下车伊始,一看山川风物美不胜收,不禁高声赞美:“海山葱茏气佳哉”。

于是他消除了政治上失意之感,表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住就是三年,写下了一百九十多首诗词和数十篇散文序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离开惠州之后,苏轼又被贬谪到海南岛上的澹州,直至四年后方被调还内地。

公元1101年,苏轼病逝于常州,终年66岁。

苏轼生前曾留下遗愿:“即死,葬我嵩山下,予我为铭。”

在他亡故后,他的弟弟苏辙遵照此愿,将其埋在小峨眉山下,即现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城西27公里处的小峨嵋山东麓。

苏轼死后十一年,弟弟苏辙也长眠于此,而后苏轼子孙相继安葬在这里,到了元代,父亲苏洵的衣冠也置放于此,称为“三苏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观苏轼的一生,正像他自嘲的那样“心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

“不系之舟”恰是苏轼坎坷命运的绝佳写照,在他40多年的仕途生涯中,有30多年辗转漂泊于各个地方,这其中苏轼个人情感生活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呢?

参考资料:《宋史》、《苏东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