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和邻居们聊天,听说附近有一家农场种植大豆,结果大豆还没长起来,豆虫便开始肆虐。眼看着今年的收成要折损,那位农场主很是发愁,结果当听说一斤豆虫可以卖100多元,一亩地可以产100多斤,比种植大豆的利润直接翻了近10倍,那位农场主干脆就“舍豆取虫”,让那些豆虫疯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这件事,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种大豆却收豆虫,这本身就是不务正业,如果农民都这么干,大豆产量会进一步下跌;也有人认为,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现在粮食不挣钱,农民要想生存,就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舍豆取虫”这种情况,知情者表示归根结底这是由于过低的种粮利润和人们的口腹之欲惹的祸。

为了解决种粮利润过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差的问题,国家颁布了很多利好政策,以求扭转如今的农业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这3点。

第一,推动农业模式替换。如今中国农业的主要表现形式,仍然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虽然这一模式曾经养活了很多人,并支持了工业的发展,但时至今日,其过高的投入成本和过低的销售利润,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入,以及农业的发展。

为此国家颁布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并在这个规划中明确表示,将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等方式,鼓励发展家庭农场、集约化农业、立体种植农业等新型的农业模式。

由此可见,国家已经将推动农业模式的替换提上了日程。如此一来,农业从业劳动力将被大量释放出来,尤其是农村的年轻劳动力,便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工资性收入上。与此同时,随着农村“老妇农业”的逐渐消失,土地抛荒和利用率低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休整地块,提高耕地方便程度。目前大多数农村土地的存在形式为零散分布,每当到了收获和播种的季节,农民总是需要来回跑,才能兼顾到每一块土地。这种情况无疑增加了农民的播种难度,进而影响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种植效率。

为此,国家此前便决定通过推行“一户一田”政策,来逐步改善农村土地分布零散的情况,对于各大小地块的休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民耕地的方便程度。尤其是对于已经习惯机械化生产的农村地区,这一政策会给农民带来更大方便。

因为机械化生产虽然能提高效率,但是缺点就是“整块整收”,如果农民一旦错过了收割机,对于单独剩下的一块土地,想要再找到收割机就没那么容易了,往往会被留到最后,甚至会影响到下一茬作物的播种。所以一整块,一次性收获,显得很有必要,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

第三,让二三产业支撑第一产业发展。面对农业和农村的未来发展,国家此前便提出了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策略,通过放开对用地、用电的政策扶持和通过发放补贴提供的资金支持,来快速促进农产品加工、运输和休闲农业等新业态的发展。

其实,相比于第一产业——种植业而言,以农产品加工和休闲服务农业为代表的二三产业,在发展速度以及回报程度上,都要远高于第一产业。因此,与其说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倒不如说“让二三产业支撑第一产业发展”更恰当。如此一来,在农民的收入渠道被扩宽,收入金额被提高的情况下,自然愿意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

以上国家的这3点政策,确实在提高农业收入和农民种植积极性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细化,以下2点可作为参考。

①“留补于粮”。此前袁隆平教授就提出过,可以将粮食直补直接纳入到粮价当中,这样粮食价格提高后,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就会上涨。这一点其实很有必要,因为联系到实际,虽然农民的售粮价格很低,但是成品粮油的价格却很高。

如果仅对粮食生产端的价格“严抓死守”,却对粮食加工和销售端的价格“网开一面”,这本身就不公平,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就没办法提高。而且,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未来集约化农业的发展,也会严重受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②取缔“空壳”农业合作社。在国家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农业合作社的数量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空壳”农业合作社的数量也在暗自扩充,这类农业合作社更多的是以获取补贴为目的,对粮食作物和其他农作物的种植质量并不高。

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土地的利用效果,而且,在土地耕种模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农民也仅仅只能获得一亩地4、5百元左右的租金而已,根本无法跟随其致富,所以应该将这些“空壳”农业合作社取缔,让这一组织真正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