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哥是一个曾经活跃在四川及周围的民间组织,在其他地区被称为哥老会。袍哥会发源于清朝初期,盛行于民国时期,与青帮、洪门为当时的三大民间帮会组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袍哥会在清代的四川曾经是少部分人的秘密组织,在辛亥革命之后,它长期成为四川大多数成年男性都直接加入或间接受其控制的公开性组织。袍哥会对四川社会各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甚至在今天也能看到它的很多痕迹。这一特点,是中国其他任何地区都从未有过的。

今天袍哥在四川乃至全国已经成为历史,消失了近七十余年,但是至今仍然有一些行为和习惯还能体现出它曾经对四川这个地方的影响。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泸州这个地方,据说今天下属的叙永县,曾经是四川袍哥起源的地方。而在清朝末年,泸州小市还出了一个响当当的袍哥大爷,佘英。当时还因为他在川江袍哥口中流传了一句话,叫做“任你歪人(指凶悍之人)天下游,过不了小市上码头。”此人算是袍哥历史数一数二的人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

关于袍哥的文化值得我们研究,而且内容非常多,不是一篇文章能书写完的,今天沽酒客则给大家说一个跟它相关,但是少有人提及的事情,就是为什么剃头匠是加入不了袍哥,还曾经被叫做代诏(也有说,代赵,代章,代代,待诏,地方不同有差异)。这是为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先来说说这个剃头匠,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清朝之前,并无剃头这一行业,剃头意味着不孝。剃头匠的出现,是随清朝政府迫使汉人剃头的政策应运而生的。清廷强令汉人按满人习俗剃头梳辫,曾在北京东四、西四、地安门与正阳门前搭建席棚,勒令过往行人入内剃头,违者斩首,这便是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今天的理发师或者美发师,甚至叫造型设计师,他们的前辈们,恐怕做梦都没有想到,会如此赚钱,还有一部分人受到尊重,虽然我们都晓得,狗蛋和二牛都可以叫尊尼或者托尼老师,这只是一个网络幽默方式,但是搞美容美发的如今很多赚钱了是不争的事实。

在过去可不是这样的,剃头匠是下九流的角色,还一度称为“代诏”,说起来还有一段痛心的历史。

1644年3月19日崇祯上吊,明朝灭亡后,满清统一中国。当顺治、康熙年间,下诏全国军民一律剃发蓄满式头,乡人称为“马桶盖”,遭到汉人的强烈反对。

一是认为一反几千年汉民族传统习惯,有亡国顺民之感;再则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否则认为是不孝行为。而实际在当时由于满人杀戮,特别是“扬州十日”后,汉人反满情绪高涨,故一致抗拒,以致酿成“血洗镇江”,“嘉定三屠”的历史悲剧。

而当时满清皇帝仍不遂心,坚决执行,下诏全国理发工人挑担下乡剃发,规定工具担上做上单斗桅杆。其斗口面大底小约三四寸见方,此种单斗桅杆在清代多立于校场口和城门口,作为悬挂人头示众之用。

对敢于抗拒者则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诏令布告天下。

当然也是象征而已,“代诏”亦并没有杀人将人头悬于此种桅杆之上,但可见当时“诏令”之严酷程度。

据说早年四川包括泸州乡下理发工人其担子仍做上单斗桅杆,相沿至今,很多乡人也不知其来历了。无非作为装肥皂之用而已。

但是反清复明的全国各地秘密社会组织一一袍哥哥老会其会章上规定都不得吸收满人“马子”为哥老会会员。(马子:满为“奸细”之意)。也对这个剃头匠因为曾经是“代诏”的缘故。

在满清的高压下,民间当然不敢抗拒都蓄上满式头、梳上长长辫子。而在当时民间为了表示抗推之意,死后其辫子一律盘在颈项上,以示“生降死不降”,同时对死者一律不让穿满装,死后所谓“老衣”皆开和尚领、使用布带做纽扣之明朝服饰,由来亦皆于此。

辫子在推翻满清后即不复存在,乡人只知有“代诏”之名而不知“代诏”乃代替皇帝诏书之意。当然,今天理发师与过去“代诏”风马牛不相及了。

而且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了,再说显然日子比前辈们过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