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作为诗歌发展的黄金年代,期间出现的诗人何其之多。对于普通诗人来说,身在唐代是幸运也是不幸。幸运的是他们能够置身于这样的诗歌大世,领略到诗歌这座大山的巅峰盛景。而不幸的是,在“诗仙”、“诗圣”、“诗佛”、“诗魔”、“诗鬼”等各路“神仙打架”的唐代诗坛,他们想要扬名实在是太难。在其他朝代能够跻身于一流的诗歌高手,在唐代只能屈居二流,在其他朝代居于二流的诗歌高手,在唐代大概率就是不入流。这就是唐诗的盛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众多唐代诗人中,有一类诗人可谓是比较幸运。他们一生写诗或多或少,但大都平平无奇,突然在某个时候他们灵光乍现,写出了一首浑然天成的经典之作,仅仅一篇便让他们一诗成名,让他们的名字在漫长的文学史上都变得耀耀生辉。唐代这样的诗人并不少,就像写出“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崔护,还有写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张继等。

这些诗人往往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他们的成名作比他们本身更广为人知,他们向世人证明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真不是随口说说,而是确有其事。而本期笔者要介绍的这首诗,就是这样一首让一位二流诗人一诗成名的作品。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常建,说起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是很熟悉,不过上面这首诗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详。这首诗诗名有点不太好听,很多人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可能都会好奇,山寺就山寺,可以像白居易“人间六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样,为什么非要在前面加个“破”字呢?

其实这里的破山寺并不是破败的山中寺庙的意思,而是这个寺庙本身就叫“破山寺”。这座寺庙位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本叫兴福寺,因为寺在破龙涧旁,所以又称“破山寺”。而常建在寺庙墙上写的这首诗,虽然通篇大白话,却让这座寺庙声名大振,成为了江南四大名刹之一,更是火了1200多年。

这首诗起首两句平铺直叙,描写了诗人早晨游览古寺,见初升的太阳暖暖地照着山上的丛林和寺庙。这里的“高林”既代表了山上的树林,也代表了僧侣聚集的处所,有着礼赞庙宇的意味。

三、四两句描写的是诗人穿过林中小道,一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只见禅房就在花木丛生的深处。这两句让人读之似乎在跟着诗人寻幽探胜一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这两句也是被历代名家称颂的佳句,欧阳修曾经就想要模仿这两句,不过试了很久都没有成功,最后只能感叹“知造意者为难工也”。

五、六两句的视角随着诗人的脚步移动而移动。寺后的青山在初阳的映照下涣散出动人的光彩,鸟儿在林间自由自在地飞腾欢鸣叫,走到清澈的水潭旁边,看着倒映出的天地和自己的身影,诗人的内心似乎也被这泉水荡涤明净,世俗的繁杂也是一扫而空,似乎感受到了佛家所谓的明心见性。

最后两句,诗人沉醉在这样大自然的幽静中,似乎感觉到世间所有的声响都悄悄沉寂了下去,耳边只有寺庙的钟声在回荡,似乎要将人引入更为纯净怡悦的境界。给读者一种忘情而进入禅定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建这首诗遣词用语都不晦涩,但是在诗人的巧妙安排下,却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阅读后感,这样意境的描绘堪称绝妙。这首诗的精妙之处不在于对于景物的描绘有多么地精美,而是能够让读者沉浸在那种亲切的回味中,久久不能自拔。这也是常建这首诗区别于其他很多唐代山水诗的一大特点,从中不难体味到诗人的匠心独具。

像常建这类诗人,在天赋上他们未必有李白杜甫那么信手拈来皆可成诗,在努力上也不如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那么坚持。但是他们在合适的时间,走到合适的地方,在灵光乍现之间却也能写出最打动人心的作品,或许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