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今年5月,河南三门峡出土了一尊罕见的鹅首曲颈青铜壶,因该壶姿态优美,且壶中装有6斤多重的神秘液体,引起众人的广泛关注,自此埋下悬念。直至9月18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人员经过详细周密的取样检测,确认壶中液体为西汉早期的古酒,且是可以止血消炎的药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网友们对此的反应似乎有点跑偏:

从评论区看,留言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干脆利落的就想喝酒:别的先放一放,我只想知道能不能喝!

另一派则是兴致盎然地开始接歌词,但是这曲颈青铜壶和药酒究竟是何来历?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青铜壶出土的古墓群位于三门峡市湖滨区后川村,最早是在2017年11月当地进行棚户区施工改造时,无意中发现了古墓,进而发现了这里的古墓群。随后当地的考古研究所对此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挖掘,目前已发现600多座墓葬,根据古墓的建造方式和出土文物判断,可以看出墓葬群覆盖了秦汉,唐宋和明清等多个历史时期。

如其中的一座古墓采用的著名的“大墓道,小墓室”,据考古人员称,这是西汉时期的标志性建筑特色,同时根据其出土的陶坛,陶盆和陶壶等器物特征,可以判断出该墓的主人为平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随后的挖掘过程中,考古人员从一座西汉初期的墓葬中,发掘出了大量石器,铁器,青铜器和玉石器等物件,这些物品昭示着墓主人的身份不同寻常,至少应为当时的中低等级贵族,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正是这件鹅首曲颈青铜壶。

据考古研究人员解释,曲颈的青铜壶本就罕见,天鹅形状的更是首次出现,上一件出土于三门峡的曲颈青铜壶形似野鸭或大雁,远不如这件精巧优美,栩栩如生。而形似天鹅的青铜壶的出现也表明,秦汉时期,天鹅可能已经在黄河流域出现。

鹅首曲颈青铜壶整体呈淡绿色,曲颈优雅,鹅的腹部化作壶身。出土时壶内密封存储了3000ml的液体,之所以有如此准确的计量,是因为瓶体本身是标有刻度的,瓶内液体呈黄褐色。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人员历时四个多月的研究分析,终于确认壶中液体为西汉时期的药酒。

由于酒具有行血脉、散寒气、通阳气的功效,因此酒向来有“百药之长”的称号。在我国古代的医学发展史上,也有“医”源于“酒”的说法,也就是医者酒也。

近代著名的考古学家罗振玉曾在《殷墟书契前论》中提到,我国古代的甲骨文里,就有“鬯其酒”的记录。汉代班固认为:“鬯者,以百草之香……合而酿之,成为鬯。”

“鬯”是甲骨文时代用于祭祀的一种酒,而“鬯其酒”极有可能是一种既可以用于祭祀,同时也可以用于医疗的药酒。这可以说明,在殷商时期,古代人们已经知道了制造药酒的方法,并且这一时期的大夫已经开始将酒与药结合起来用于治疗病人。

在马王堆汉墓中,曾经出土过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这里面记载着三十多个药酒方,用以治疗疽、蛇伤、疥瘙等疾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药酒制作法,古人早有论述,但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所记载的药酒方并没有具体的方名。最早的药酒命名,出现于先秦及汉代,如《内经》中的“鸡矢醴”及《金匮要略》中的“红蓝花酒”等,多以单味药或一方中主药的药名作为药酒名称,这也成为后世药酒命名的重要方法。

汉代的药酒依然是中药方剂的一部分,而到了宋朝,宋人集体编著的《太平圣惠方·药酒序》中还详细地介绍了近百种药酒,里面不仅讲了酒的健体功能,还着重倾向于“兼之名草,成彼香醪”的药酒保健功能。

明清以后,随着酿酒的工艺不断地发展和提高,药酒开始进入宫廷。明代有御酒房专门负责制造各种宫廷御酒,比如“御制药酒五味汤、真珠红、长春酒以及当时名噪金殿的“满殿香”等等。

因此,三门峡出土的这件曲颈的青铜壶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即为我国古代药酒的研究分析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也揭示了古代三门峡地区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逐步由兴盛走向衰落的过程,为研究黄河流域的演变提供了宝贵资料.

寒来暑往,看时间单行向前;潮汐潮落,观历史循环往复。我是@寒汐 一起读历史,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