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寒论》的经方,到时方,中药的配伍,有4点需要注意。

我们都知道,中医药是我们民族的一块瑰宝。数千年来,这个系统一直在为人们的身体健康起着保护作用。

尽管时至今日,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它也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总的来说,中医药必然还将在未来的时间里,继续为我们治病救人、守护人们的生命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医药的核心理念,无非就是辨证论治,其实现的途径就是理法方药。而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任何疾病的调治,必须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轻重缓急、症状有别,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药物。

历代著名医家就是用这种观点,通过自己一生无数次的临证运用,总结出很多“用药心得”。这一点,和现代科学的纯药理研究是有所差异的。

要知道,在中药体系里,认为某几味特定的中药就能“特效”治疗某病,在中医临床上是站不住脚的。

也就是说,即使结合前辈先贤的用药心得,我们还是应该在自己的临证中综合分析、四诊合参。得出虚、实、寒、热的主次变化,才有可能选择某药用于某证之虚或实,某药用于本证之寒或热。

同时,还要注意用量的多少、服用时间的长短,如何做到中病即止,这些全靠医生的灵活变通。

可以说,中医临床必须运用中整体观念,通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辨清疾病千变万化乃至个性化的病因、病位、病机,以及病机演变的可能。才能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合理组方用药,最终才可以发挥中药应有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总而言之,中药的运用,至少有如下4点需要注意:

1、任何疾病不会一成不变:

对中医来说,任何病理机制都不会是永恒不变的,可随时而异。所谓“无固定之病,无固定之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使是同一种病,也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所以,在中医理论里,几乎任何病证所用的药都不可能一成不变。

2、病机错综复杂:

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五脏六腑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它们是密不可分的。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技能,从而达体现为身心健康的状态。

如果任意一个脏腑有病,必然会波及其它脏腑、甚至多个脏腑经络的功能,使病机愈加复杂。所以,我们必须明白,任何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都不可能是一个脏腑的孤立性问题。

同时,病因在变化发展过程中,又会有寒、热、虚、实之别。有因实而致虚、也有因虚致实;有寒郁化热、也有热极生寒。总之,虚实寒热都有主次分别。

这种错综交杂的关系,在中医临证中是非常常见的。而虚实、寒热的夹杂,又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此,在治疗中必须综合分析、四诊合参,得出虚、实、寒、热的主次变化,及选择某种药可适用于本证之虚或实,某种药可适用于本证之寒或热。

同时,还要注意药物用量之多少,服用时间的长短,如何中病即止,这全靠医者灵活的思想,清晰的分析。

就以“湿热互结”的病机发展为例来说明一下:

湿热互结,就是指湿邪停留阻滞气机,气郁化热而成。但热为阳邪,湿为阴邪。“湿”来源于脾虚,因为脾失健运而致水湿停滞;“热”是因湿阻滞气机、郁而化热。

调治这种寒、热、虚、实互结之证是比较棘手的,所以中医才有故有“湿热相袭,如油裹面”之说。

实际上,在具体的调治中,由于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所以用苦寒药为主先清其热;如:栀子、黄连、茵陈、大黄之类。

但热清大半时,苦寒之品当及时“衰其大半而止”。否则,即成“过用寒凉”而伤脾碍胃,湿邪更盛,甚至变为寒湿的问题。所以,及时转为健脾利湿之法,才是治本之途。

3、经方、时方的运用差异:

中医方剂,其实就是历代医家总结出来的“用药心得”。这里面有大量的经验传承。关于方剂,《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之别。这可以说是中医方剂的基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大概有300多个方剂,基本成为后世医家眼里的“方剂之祖”,并以“经方”称呼它们。

《伤寒论》之后直到现在,历代医家又创立了数不胜数的方剂,这部分方剂被称为“时方”。

尽管经方、时方创立时代不同、药物不同。但有一个特点是相同的:都需要通过四诊合参,综合辨证才能运用。

有人说,用经方不用强调辨证,所谓“有是证则用是方”。也有人说,经方过于久远,须以时方解新生之证。

这些都是有失偏颇的,无论是经方还是时方,都可以熟读参详,根据中医理论将其运用于临床。在实际运用的选择和配合中摸索并总结经验,才能成为自己的“用药心得”。

4、照搬经验,怕用“毒药”:

我们都知道,中药的数量何止千万,甚至有“万物皆药”之说。在长期的临证运用中,历代医家发现,许多药物合用,对某一病、某一证有独特作用,于是便称之为“对药”,这也是一个优秀的经验。

比如桃仁、红花的配伍,活血祛瘀之力大增;三棱、莪术的配伍,破气化瘀之功愈甚。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历代医家也有一些受时空限制的“经验”。

比如“细辛不过钱”,这个说法其实是有特点条件的,主要是指单用细辛一味时,用量不超过1钱为妥。

慢慢地,竟然发展到所有关于细心的运用都不能过钱。在很多复方汤剂里,这显然是不够的。甚至在《伤寒论》的经方里,很多用到细辛的方剂,也并没有这个限制。

所以说,前人的经验需要总结,也需要扬清泌浊。

总之,中医药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承,虽然古老,但任然不失其活力。但对于它的运用,我们完全有必要不断总结,不断进步。上述4点经验之谈,希望对中医药有兴趣的朋友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