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李云庆教授、董玉琳副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和《Journal of Neuroscience》连续发表两篇研究论文,研究工作均由我校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独立完成。

第一篇论文题为“dmPFC-vlPAG projection neurons contribute to pain maintenance thresholds and anxiolytic behaviors”,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尹俊滨、梁少华和助教李飞;第二篇论文题目为“A neural circuit from thalamic paraventricular nucleus to central amygdala for the facilitation of neuropathic pain”,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梁少华和本科学员赵文君,两篇文章通讯作者均为李云庆教授和董玉琳副教授。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创刊于1942年,是医学实验研究类期刊中的顶级期刊,主要发表生物医学专业的基础和Ⅰ/Ⅱ阶段临床研究成果。该期刊是中科院医学1区Top期刊,目前的实时影响因子为11.864。《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为神经科学领域经典期刊,中科院医学1区杂志,在同行中认知度很高,实时影响因子为5.673。

李云庆教授、董玉琳副教授团队长期从事慢性痛及相关负性情绪的发生发展机制和环路研究。研究成果多次在《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Progress in Neurobiology》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慢性痛在临床上对于患者不仅是持续的疼痛感受,还可以导致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又会进一步的加剧慢性疼痛,形成疼痛-负性情绪-疼痛的恶性循环。

这两篇文章在科室多年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多种形态学和跨突触病毒示踪方法,揭示了两条下行疼痛调控神经通路,即背内侧前额叶皮质(dmPFC)-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和丘脑室旁核(PVT)-杏仁中央核(CeA)- vlPAG通路。

继而通过慢性痛动物模型,光遗传、药物遗传学、行为药理学和电生理学等神经科学研究技术,证实dmPFC-vlPAG神经通路具有下行抑制效应,激活该通路可发挥镇痛效应,并有效缓解慢性痛所诱发的负性情绪;dmPFC内向vlPAG投射的锥体神经元受到GABA能中间神经元的调控,慢性痛条件下,该区域内的GABA能神经元活动增强,抑制了dmPFC内投射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导致痛觉敏化及焦虑样行为;而PVT-CeA-vlPAG通路则是疼痛下行易化通路,激活该通路,可导致正常动物机械性痛阈值降低,因此在慢性痛状态下,抑制PVT内向CeA投射的神经元,可有效发挥镇痛作用。

以上两个发现为伤害性信息在中枢内的下行调控提供了新的环路机制,为建立有效的镇痛策略提供了新靶点和科学的实验依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proschoolonline

李云庆 教授 简历

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梁銶琚脑研究中心教授、主任、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系,并分别在第四军医大学(1989年)和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部(1993年)获得博士学位。曾被聘为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部高级脑形态学研究室客座教授(1996-1999年)、日本国立生理学研究所高级脑形态学研究室客座教授(2002-2004年)和长期担任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以及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

现任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国际解剖学工作者联盟(IFAA)副主席,国际形态学大会(ISMS)侯任主席,亚太地区解剖学会(APICA)执委,《神经解剖学杂志》主编,SCI期刊 Frontiers in Neuroanatomy 副主编以及 Molecular Pain Journal of Chemical Neuroanatomy Hist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 的编委。

主要从事神经信号(尤其是痛、痒、听觉等感觉信息)传递和调控机制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应用神经形态学、电生理学、分子生物学、行为药理学、光遗传学等技术,在中枢镇痛和慢性痛及慢性痒的神经机理,内吗啡肽和吗啡镇痛及其副作用的机制,大脑皮层直接调节脊髓运动和痛觉神经元的活动通路和机制,牵涉痛发生和调控机制等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一些进展。

至今,以第一获奖者身份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和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3年)各1项;承担国家级研究课题15项;发表SCI论文168篇,他引3800多次;主编教材专著18部。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9年获中国科协“求是奖”,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陕西省高校教学名师”,并荣立一等功;2014年被评为“军队科技领军人才”并获“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2017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已经培养博士后6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82名,其中1名博士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名博士生获“军队优秀博士论文”、1名硕士生获“军队优秀硕士论文”、4名博士生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

【研究方向】

1.痛与镇痛和痒与止痒的中枢神经机制

2.外周躯体痛信息传递和调控的神经机制

3.头面部躯体运动和肠道内脏运动调控的神经机制

4.内脏痛信息传递和调控的神经机制

本报道作者:张明明,来源:空军军医大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