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历来是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极具人气的展台,今年也不例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带来多件明星展品,代表了上海航天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在太空探索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技术。有机会近距离感受飞天梦想与技术之魅,让现场观众大呼过瘾。

  新一代商业火箭亮相

航天展台入口处,一枚看起来有些陌生的火箭模型引来许多观众驻足。不同于人们熟悉的“长征家族”,这枚火箭不仅是第一次借工博会登台亮相,它甚至还没有命名。这正是上海航天抓总研制的首枚面向商业发射任务的中型火箭。

据介绍,这枚正在研制中的火箭,全长约59米,起飞推力约500吨,起飞重量约430吨。它共有两级,全都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煤油推进剂,主要将承担太阳同步轨道和近地轨道单星或多星组网发射任务。其中,近地轨道能力不低于10吨、太阳同步轨道不低于5吨。

商业航天追求高运输效率、价格优势和高可靠性,市场正呈现井喷式增长。目前,国内商业火箭运载能力总体偏小,为更好满足未来商业发射需求,上海航天在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成功研制的基础上,充分继承成熟技术,启动该火箭的研制。

这款火箭的特点包括运载效率高、经济性好、自主智能、测发简捷等。它适应我国内陆和沿海各大发射场,最快具备7天应急发射的能力。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对目前国内外商业发射市场的分析,该型号火箭具备一定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该型号火箭是国内首次采用 “牵制释放”技术的火箭,也就是说,点火后、起飞前,火箭会被牵制系统在发射台上系留片刻,以诊断发动机等的工作状态,等到确认健康后再释放升空;而一旦发现异常,将自动紧急关机,确保星、箭和发射场安全。

据透露,这枚火箭计划在“十四五”时期择机首飞,它的研制将显著提升我国商业发射能力,并形成产业带动效应。

  不足一米近观“天问一号”

作为我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的“主角”,“天问一号”的身影也出现在现场,迅速成为最受欢迎的自拍背景。除了能在不足一米的距离内仔细观察这款明星展品外,观众还可以通过现场的科普介绍,领略火星之旅的魅力与挑战。

“天问一号”主要包括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其中,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承担了环绕器的总体设计与研制工作。围绕地火之旅,他们主要应对了三方面难题。

首先是引力干扰多,“天问一号”在飞行中会持续受到太阳和八大行星引力的共同作用,7个月中,各种天体的干扰会对其飞行产生巨大影响。其次,探测器一旦出现微小偏航,7个月后就可能会出现巨大误差,这就对轨道修正与深空机动提出了很高要求。第三,随着“天问一号”越飞越远,目前它与地面控制中心的通信时延已超过55秒,信号衰减也越来越严重;为此,上海航天人克服各种困难,不仅要为地火之旅提供必须的通信保障,同时,探测器也需要具备更强的“自理能力”,从而在不完全依赖地面的情况下顺利飞行。

目前,“天问一号”各项数据都符合预期。据悉,探测器飞行里程已达1.55亿公里,目前与我们已相隔1800万公里,各系统工作正常,探测器状态良好。

  “奔火”之初的浪漫回眸

“天问一号”成功发射后,一张由探测器拍摄的“地月合影”照片迅速传遍网络。工博会上,捕捉到这一珍贵画面的设备也和照片一起首次走到公众面前,这就是上海航天研制的光学导航敏感器。

乍一看,这台装备的外形和配置了长镜头的单反相机颇有几分相似,但实际上,拍照只是它的副业。漫漫地火之旅中,它是“天问一号”的眼睛——将通过持续注视火星,借助光学成像,为探测器导航。

与无线电导航不同,光学自主导航无须地面干预,可以通过视野中火星的方向和大小,自主确定探测器的实时位置。随着我国航天事业不断挺进宇宙深处,让探测器具备自主导航的能力,成为一项关键支撑技术。

事实上,“地月合影”既是这台光学导航敏感器在启程后的一次“浪漫回眸”,也是它升入太空后的重要技术验证。在得到清晰的照片后,在技术人员的控制下,光学敏感器调整姿态,坚定地指向火星。此后7个月,那颗神秘而又令人向往的红色星球,将在它的视野中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