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感谢张世均校长的回忆资料

泸州市民办陵园中学校,是由一所民间自办的初中补习班,由小到大发展起来的,因校址坐落在泸州市烈士陵园侧面而得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所学校,建立于一九五五年八月,后于九七八年,因市文教局统一对学校编号与红星中学合并建立第九中学校,长达二十三年间,经历了白手起家、艰苦办学、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为解决当年高小毕业生升学难从零起步,发展到在校学生一千人,培养了千名毕业生,使这些濒临失学的‘高’小学生到了升学,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这所学校,在创办伊始,正值解放初期,在百废待兴,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三十多名民办教师,在党的领导下,呕心沥血,同舟共济,为泸州教育事业献身,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为泸州教育史,谱写了勤俭办学的光辉一页。

今天江阳职高跟树风职高算是泸州比较老牌的职高了,老泸州一般会说九中和三中,以前树风就是三中。但是再年长一点才知道这个陵园中学。那么根据张世均先生的回忆资料,和一些老师的讲述,沽酒客来给大家整理分享一下这段少有人提及的历史。

创业初期的简陋与坚持

据老一辈回忆,在建国初期,农村经过了土改,城市经济逐渐复苏,新中国朝气蓬勃,一片欣欣向荣,大家生活开始好转的情况下,普遍要求子女就学,但是当年的教学普及能力,比今天差远了,为此,当时泸州市城区人民政府,为了使‘高’小毕业生不致辍学,在区长刘兆俊同志主持下,于一九五五年八月,筹建了一所民办‘高’小学毕业生补习班。从团市委、街道办事处、市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委员会,分别推荐来了张世均(高中毕业生)、孙振家(高中毕业生)、屈建国(复员军人)三个同志,筹备就绪后,于当年九月开学上课,由张世钧主持补习班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学期,招收了三个班,其中两个初中班,一个高小复习班,学生一百九十二人,教师三人,班址在南门外中巷子,借用了暂时未用的公房,改整为三间教室,以及教师办公室和团队活动室各一间。课桌和凳子,都是学生自带,黑板和一些简单教学用具,是向公办中学借用的,开初收学费三元五角,由一个教师统一掌管,主要用于教师工资(每人月工资十元),和购置一些急需的教学用具,教师既上课,又兼做杂役。

这个补习班,就是在这样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白手起家的,当时这个补习班的处境十分困难,既无教室,又无经费,也无起码的设备,在困难重重面前,依靠有关支持,和师生的共同努力,办了两年,到一九五七年上期,拥有两个年级(初中一年级三个班,二年级两个班)学生三百多人,教师七人,到此,课程的设置,除音乐、图画、外语,初中年级的课程都开设了。

迁址扩校、改称民办陵园中学

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应社会家长的要求,为了使广大‘高小’毕业生有继续读书深造、能在学校受到良好教育,都认为这所补习业有巩固和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当时泸州专署文教科和市文教科的有关领导同志也十分重视,都亲自到校视察、指导工作,并同有关社会人士、学生家长代表,磋商筹建民办初中学校的问题,经过协商,组建了第一届民办委员会,由市文教科中教股王和汉同志联络和牵头,民办委员会由七人组成,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二人,委员四人;主任由彭庆兰(学生家长、教育界人士)担任,副主任由夏继禹同志(学生家长、工商界人士),和张世钧同志(原补习班负责人)担任。

民办委员会,于一九五七年七月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宣布民办委员会正式成立,正式取校名为“泸州市民办陵园初级中学校”,推选了张世钧同志为校长,徐湘汉、屈中樵为教导主任、陈官竹为总务主任,并报市文教科备案。

行政班子建立后,首先是注重质量,调整现行班级;第二、招好新生,把好新生质量关;第三、聘用好教师,这是办好学校的关键;第四、学校一切活动都重围绕教学这个中心来开展。

具体实施的办法是:将现有的二年级的共五个班,调整为三个班,为五九级(二年级),新生招了五个班,旧生调整一个班,共六个班为六零级(一年级),全校共九个班,学生近六百人,教师十九人。此时,校址已迁至烈士陵园之侧的石厂湾,利用原石厂工棚,改为教室、办公室。

并利用节省下来的经费,师生动手,抬废砖、抬乱石,平地基,请了少数的技术工人,修建了面积为二百四十五平方米的三间平房教室和两间办公室,以及110多平方米的一间草房教室和两间学生寝室;同时,购置一些简易的书桌(木面竹架),学生自带凳子,晚上,还点煤气灯上晚自习,校内没坝子,就在广场上体育课和开展课外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还收了少量的郊区学生住校,没有床,就用绑架床,即是用椭竹、黄竹捆绑而成的通铺双层床,因陋就简,花钱少,又实用,学生也很体谅,比较满意。

教学成果,赢得了各级重视和关注

由于该校顶着困难前进,获得了茁壮成长,很快成为泸州民办教育一枝花,贏得了上级及社会有关人士的重视和关注,为了扶持学校的发展,泸州市委宣传部于一九五八年底,决定张世钧同志参加四川参观团,到北京参观全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果展览会,学习外地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

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以及社会舆论的支持,极大的鼓舞了师生热情,教师一心扑在教学上,不计报酬,任劳任怨,学生尊师爱校,勤恳刻苦,立志向上,所以在第一届(五九级)毕业的一百零五人中,升入普高的就有四十多人,升入中专的也有三十多人,其余少数学生,根据各自的情况,都参加了工作,后来大多数已是单位的骨干力量。

在一九五九年南城、北城民办中学,先后与该校合并,校名仍为“陵园中学”,在同年暑期,市委决定将学校划归北城街道党支部领导,并派来了校长魏良臣(党员,后任市中区法院院长),在北城党支部的领导下,进一步健全了民办委员会。

由北城街道党支部书记刘登裕任主任,潘安民(市青联副主席)魏良臣(学校校长)任副主任,张世钧等四人为民办委员会委员,推选了魏良臣为校长,张世均的为副校长,徐湘汉、孙型长、唐承渊为副教导主任,马义元为总务主任,陈官竹为副总务主任,充实和完善各学科教学研究组,任命了教研组长,保证了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

(感谢罗文鹤老师分享原陵园中学退休教师合影,不知道各位曾经就读过的朋友,能认出你们老师吗?)

由于措施得力,校园里充满了生机,纪律谨,校风正,学风浓,虽然学生入学时基础差,但师生都有坚韧的志气,学校又从各个方面来保证教学的需要,尽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因此,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赢得了社会的好评。可惜在特殊时期还是被迫停课,这里曾经是当时特殊年代活动据点。那个时候已经迁到了柏杨坪。

后期才慢慢得以恢复,在一九七八年元月,根据市政府决定,红星中学与陵园中学合并,建立“泸州市第九中学校”,地址在柏杨坪。这时,市文教局任命了徐怀慎、张世钧为副校长,唐承渊为教导主任,徐湘汉、任光厚为副教导主任。

市文教局党委任命了徐怀慎为校党支部书记,陈远济为副书记。邓元珍为专职团总支书记。合校后有初中十三个班,高中两个班,师生近千人。市文教局于一九八一年拨款一万五干元,改建了平房教室六间,一九八一年六月成立了学校教育工会。以后第九中学转为了江阳职业学校。就是今天为泸州市江阳职业高级中学,而且新校区已经迁徙蓝田那边了,好像规模还更大了。老校区成了教师宿舍和给了今天的泸州高中当部分教室。

今天看来,这个泸州市民办陵园中学的建立和发展是民办中学创办的又一范例,为国家培养人才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使当时的人们看到了民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