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初的主战装备P-70夜间战斗机

1941年12月,美国正式以盟军身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时,美国陆军航空队尚未有组建专业的夜间作战部队。虽然,此前已经逐步察觉到战时夜间防空作战重要性的军方一方面要求诺斯罗普加快P-61夜间战斗机的研制进度,另一方面为了弥补P-61正式服役前的战力空缺,决定用美国陆军航空队的现役装备道格拉斯A-20“浩劫”攻击机搭载机载雷达,并将其重新命名为P-70,充当夜间战斗机使用。然而,在开战之初这两个项目实际上都仍然处于远水解不了近渴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早期装备的米波雷达探测精度低,A20在机首安装了探照灯协助夜间作战,但效果不佳

因此,参战后美国陆航最早的“夜间作战部队”1942年3月由第15轰炸机中队改编而来的第1驱逐机中队装备的是在机首搭载探照灯的A-20型攻击机,按照当初的设定这些A-20可以在夜间用强力的灯光为伴随的友军单座战斗机指示目标。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这支部队于1942年5月前往英国后尚未及开始正式的夜间作战训练就又干回了老本行,重新成为了轰炸机部队。原因是之前这些装备探照灯的“浩劫”—在英国它们也被称作“涡轮灯”已经被皇家空军证明在夜间作战中几乎毫无用处。

另一方面,在美国本土也于1942年7月开始了夜间战斗机乘员的训练。目标是在1943年8月末以前训练出17个飞行中队份的人员,然而由于训练器材和教官都很缺乏,因此计划进展的并不十分顺利。为了训练而组建的首个夜间飞行中队是第81战斗机中队(特殊),紧随其后成立的第348和第349夜间战斗机中队也主要用于训练,而真正的一线作战部队—第414夜间战斗机中队的组建时间是1943年的1月26日,紧接着到了2月20日第415、416以及第417夜间战斗机中队也相继成立。为了接受夜间作战经验丰富的英国教官的培训,以上这4个夜间战斗机中队后全部被调往英国。

装备SCR-540型机载雷达(即美国仿制的MK.Ⅳ型)的P-70A夜间战斗机

而在上述这些部队组建之前,P-70夜间战斗机已经开始部署到了部分原有的战斗机中队用于执行要地防空任务。主要负责巴拿马运河防御任务的第24战斗机中队就是其中之一,该中队之前主要装备P-39战斗机,于1942年9月接收P-70夜间战斗机7架,但并未能熟练掌握该机的运用方法,并于1943年初将其中的5架退还美国本土(在巴拿马期间1架飞机因事故损失),根据资料显示,剩余的1架P-70直至43年7月依然记录在册,然而此后该机就从相关记载中消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6夜间战斗机中队莫尔兹比分遣队所装备的P-70型夜间战斗机

驻夏威夷的第6战斗机中队(此前装备P-40战斗机)同样于1942年9月共计接收了25架的P-70,连同从夏威夷海军雷达学校搜罗来的通信队学员和地勤技术人员,立即全力以赴投入了机种改装的训练,并于1943年1月18日改称第6夜间战斗机中队。比第414夜间战斗机中队组建的时间早了8天,紧接着2月,由6架P-70组成的分遣队即开赴瓜达尔卡纳尔岛前线开始执行夜间作战任务。虽然于去年8月开始的围绕瓜岛展开的一系列作战行动,因1943年2月初日军的主动撤退此时已经告一段落,但日军对该方面的空袭却一直保持着相当的规模,由于偷袭的日本飞机通常于傍晚夜间出现,因此当地部队要求派遣夜间战斗机的呼声很高,于是到了3月,另一支分遣队(同样配备6架P-70)也被部署到了新几内亚莫尔兹比港附近的盟军军用机场。

换装SCR-520雷达后 虽然夜间探测能力有所上升 但飞机本身的飞行性能严重制约了P-70作战能力的发挥

至此,配备雷达的美国夜间战斗机终于部署到了作战的第一线,然而实战的结果却表明P-70作为一款专业的夜间战斗机其性能并不够格。尽管部署在瓜岛的分遣队非常努力的对夜间来袭的日本飞机进行了拦截,然而由于当时美军装备的SCR-270型地面雷达的性能不足(不仅探测距离短,也无法提供目标的高度数据),拦截预警系统落后(只能单纯的利用早期预警雷达提供目标的大致方位数据而已)等原因,再加上本身机动性能不佳,因此在作战中很难截获目标,并且曾多次出现机载的SCR-540雷达捕捉到了目标,却又被敌机逃掉的情况发生。直到4月19日分遣队才终于获得了自己的首个战果(在夜间击落了1架日本陆军九七式轰炸机)。

由于P-70型夜间战斗机的爬升能力不足,机载雷达的可靠性也不佳,因此瓜岛分遣队(1943年9月开始改称夜间战斗机飞行队B分遣队)决定同时装备一部分洛克希德P-38型战斗机用于夜间作战。这些P-38虽然没有配备夜间战斗用的专门设备(唯一的改进是因为瞄准具上分划刻度的光标在夜间作战时显得太亮影响观察,因此贴了红色的透明玻璃纸),但胜在飞行性能出色,配合地面探照灯指示目标的话,在夜空中比P-70更容易获得攻击的机会。装备P-38之后,分遣队于6月16日首次在夜间击落了1架日本海军的零式战斗机,此后包括拂晓黎明以及傍晚黄昏时分发现的目标在内,分遣队所属的P-38合计击落了8架敌机。另一方面,P-70在取得最初的战果之后,再没有取得过什么像样的战绩,平时主要用于执行夜间对地攻击任务,由于担心被击落后被日军发觉雷达的秘密,因此每次出击前P-70都要拆除机载雷达设备,辜负了堂堂夜间战斗机部队的威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38夜间作战改造机 后座雷达操作员的空间极为逼仄

派往新几内亚的分遣队(同样于1943年9月改称A分遣队)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虽然也于1943年5月15日首开记录击落了敌机,然而这也是该分遣队至年底12月15日解散为止使用P-70所获得的唯一一次的战果。于是A分遣队也像B分遣队一样开始使用P-38战斗机,并且还对2架P-38G实施了夜战改装,加装了P-70的SCR-540型机载雷达,并且在P-38驾驶座椅后方狭小的空间内设置了雷达操作员席。这样做的原因显然也是因为军方对P-70的性能感到不满意。

另一方面,之前进驻英国的4个新组建的夜间战斗机中队在重新接受过皇家空军的训练后,开始使用英国提供的布里斯托·英俊战士夜间战斗机执行作战任务。在1943年10月至1945年5月间合计击落了38架敌机(第414中队13架、第415中队11架、第416中队5架、第417中队中队9架)。

此后随着1943年4月第418和第419、5月第421夜间战斗机中队的相继组建,11月第418夜间战斗机中队被派往新几内亚,第419夜间战斗机中队进驻瓜岛,与原第6夜间战斗机中队的各分遣队汇合。紧接着到了1944年1月,第421夜间战斗机队也被部署到了新几内亚一线。

虽然部署在这一区域的夜间战斗机部队由之前的2个分遣队一举提升了到3个中队,兵力方面得到了大大增强,但战斗力却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由于使用的装备仍然是P-70,因此不管哪个飞行队都还是像之前的分遣队一样装备了相当数量的P-38战斗机用于补充战力,而在P-70/P-38混合编组期间,3个夜间战斗机中队加在一起仅仅击落了1架敌机,还是用常规的昼间型P-38击落的(由A分遣队改装的2架夜战型P-38虽然后来转交给了第418夜间战斗机中队,但并没有在实战中使用过的相关记载)。而P-70则主要用于夜间的对地攻击,然而,即便如此第418夜间战斗机中队仍以B-25的性能更适合对地攻击为由,在执行类似任务时,更多倾向于使用B-25“米切尔”中型轰炸机,这就让P-70的地位更加尴尬了。

P-61“黑寡妇”正式登场

备受军方期待的P-61型夜间战斗机由于研制和生产的进度出现了延误,等到正式交付部队使用时,已经是1944年4月的事情了。在太平洋方面最早接收该机的同样还是驻夏威夷的第6夜间战斗机中队,本来该部队的主要作战任务是负责夏威夷的夜间防空,不过与装备P-70时的情况类似,P-61列装以后部队很快就做好了向前线派遣分遣队的相关准备工作。至5月P-61夜间战斗机通过军用高速运输船已经运抵瓜达尔卡纳尔岛,之后迅速就地完成组装交付驻扎该岛的第419夜间战斗机中队,紧接着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第421、第418夜间战斗机中队也相继完成了P-61的换装工作。

为了便于运输,装船前P-61已经拆除了外侧主翼和螺旋桨 因此需要在外场重新进行组装才能投入作战使用

而1943年8月组建的第422夜间战斗机中队于1944年3月、1943年12月组建的第425夜间战斗机中队于1944年5月,被先后部署到了英国,并在当地开始换装P-61型夜间战斗机。

从1944年1月起,美军开始以每个月增加1个飞行中队的速度大规模扩编夜间战斗机部队,在这批新组建的部队中,第426夜间战斗机中队于1944年8月,第427夜间战斗机中队于10月先后被调往印度驻防。第547夜间战斗机中队于9月在新几内亚组建。在夏威夷组建的第548夜间战斗机中队于12月以分遣队的形式进驻塞班岛。同样于夏威夷组建的第549夜间战斗机中队也于次年2月部署塞班。加上此后在新几内亚组建的第550夜间战斗机中队,美军在太平洋方面部署了8个、在中国·印度·缅甸方面部署了2个,共计10个夜间战斗机中队。

正在塞班岛停留加注燃料的P-61A,右侧为通用CCKW353燃料加注车,该车载油量为750加仑,后方牵引3台容量为600加仑的A-3型油罐拖车后,可一次性将该机油料全部加满

1944年6月15日美军开始对日军占据的塞班岛发动声势浩大的登陆作战,由于行动迅速第一时间就占领了该岛最大的阿斯利洛机场,因此在战斗尚在激烈进行中的6月21日(美军完全占领塞班全岛的时间是7月8日)第6夜间战斗机中队塞班岛分遣队所属的6架P-61就进驻了该岛。

该分遣队装备的P-61为机身上部没有搭载遥控机枪塔的A型(由于旋转时存在共振问题,总产量共计200架的P-61A型除最初的37架外,均没有搭载遥控机枪塔,而总产量450架的P-61B,其最初生产的200架也没有搭载遥控机枪塔,并且即使是搭载了机枪塔,其机枪塔也已经被锁定只能固定向前方射击)。为了让这些飞机能够直接飞赴塞班,拆除机枪塔后腾出的机内空间配备了转场用的临时油箱,抵达塞班后分遣队又在P-61的背部原机枪塔的位置上加装了4挺固定安装的12.7毫米机枪和简易整流外罩用于弥补机枪塔缺装带来的火力损失。这些改进并非一蹴而就,因此在最初一段时间,分遣队大部分的飞机只有机腹的20毫米机炮可以使用。虽然其他部队(例如第548夜间战斗机中队)也有进行过类似改装的机体,但根据现存的大量战场照片来看,各夜间战斗机部队装备的无机枪塔型P-61中还是没有加装固定机枪的数量更多一些。

进驻塞班岛的第6夜间战斗机中队所属P-61A 没有装备机背机枪塔

这样一来,无论是安装了遥控机枪塔,亦或者是没有安装遥控机枪塔,为P-61配备机枪射手实际上都已经没有意义了。不过,从第6夜间战斗机中队的交战记录来看,选择双人机组不搭载机枪手情况有,而作战时搭载机枪手协助观察提升夜间索敌能力的例子也并不罕见,当然,一旦击落敌机,同乘的机枪手也有与驾驶员和雷达操作员共同分享战果的资格。

总而言之,塞班岛作为B-29远程战略轰炸机轰炸日本本土,突破日本绝对国防圈的重要前进基地,维护该岛的安全在美军的战略上具有特别重大意义。因此,尽管机场周边的战火依然炙烈,所装备的飞机的性能也不处于最完备的状态,第6夜间战斗机中队分遣队依然在抵达塞班后不久就迅速肩负起了夜间防空的重任,并于抵达该岛9天以后的6月30日首开记录—戴尔·哈伯曼少尉驾驶的飞机在地面雷达的引导下成功的截获了2个不明目标,在利用机载雷达跟踪了敌机约25分钟以后,成功的击落了1架日本海军的一式陆地攻击机(三菱G4M)。伴随的1架零式战斗机曾试图进行反击,但被P-61利用俯冲速度优势轻易摆脱。

傍晚时分,正准备起飞执行任务的 第6夜间战斗机中队所属P-61A

而这也是P-61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取得的首个战果,此后第6夜间战斗机中队塞班岛分遣队又分别于7月6日、7日和14日,各击落了1架一式陆攻。和去年同期使用P-70时相比,战绩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不过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该分遣队在6月24日至7月21日期间,共计在夜间出动拦截37次,其中有12次升空后未能捕捉到目标,而在被发现到的27架敌机中,有14架中途跟丢,余下的13架敌机中,有8架因已经进入己方对空炮火射程范围而被放弃,因此最终只取得击落敌机4架、击伤了1架的战果,从效率上看仍然不尽如人意。

正在对P-61的雷达进行检修的地勤人员 新型设备需要大量技术人员和时间进行维护

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即使有地面雷达指挥引导也很难捕捉发现到目标,就算捕捉发现了目标也很容易在跟踪过程中被敌机甩掉、逃走,而其他装备P-61的夜间战斗机部队也大体上都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可见,虽然按照当时的标准P-61拥有出类拔萃的夜间作战性能,美军地面的指挥引导系统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所谓的夜间作战也不过只能达到这种水平而已。

即便如此,第6夜间战斗机中队仍然于1944年末,日军对塞班岛美军B-29基地实施的持续夜间空袭中取得了击落敌机7架的战果。根据日方记载其作战详情具体如下

11月3日:出动一式陆攻10架,8架成功投弹,1架被击落,返航途中损失2架。

11月7日:出动一式陆攻7架,5架成功投弹,损失无。

11月29日:出动一式陆攻12架,以单机形式分别对机场实施了攻击,损失无。

12月7日:出动一式陆攻6架实施攻击,损失2架。

12月25日:出动银河陆基轰炸机5架与陆军九七式轰炸机部队联合行动,1架被击落,1架于海上迫降。

12月26日:出动银河陆基轰炸机3架实施攻击,2架未能返航。

可见虽细节上略有差异,但大体上与美方记载相吻合,与动辄注水2至3倍的昼间作战宣称战绩相比要精确的多,显示出了电子设备在精确度方面上的优越性。至翌年1月,第6夜间战斗机中队分遣队在之前击落敌机7架的基础上,又击落了3架敌机,此后随着日军的反攻势头迅速减弱,作战的机会逐渐开始减少,加上日本投降前击落的最后2架敌机,第6夜间战斗机中队所属P-61共计击落敌机16架,算上之前装备P-70和P-38时所取得的战果,该中队共计击落敌机26架,战绩在总数为16个的美国陆军夜间战斗机中队中排行第2位。另外,同样于夏威夷组建的第548夜间战斗机中队,虽然也于1944年12月以分遣队的形式进驻塞班,但截至1945年6月为止未能在夜间作战中取得任何战果。

遥控机枪塔的实战效果

1944年5月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换装P-61的第419夜间战斗机中队,以及部署在新几内亚的第421、418夜间战斗机中队,随着美军攻势的不断进展,也开始以派驻分遣队的形式转战各地。

在这些部队中,率先取得战果的是向位于新几内亚北部的韦克德岛等地派驻了分遣队的第421夜间战斗机队。于7月7日晚在韦克德岛上空击落日本陆军双发机1架(九七式轰炸机或百式司令部侦察机的可能性较高)。此后又过了约1个月之久,8月12日部队再次获得了战果。

伴随着美军转入反攻的脚步, 主要用于要地防空的P-61也开始转战各地

关于8月12日的这次战斗,在该队作战史上记载的非常详细,并且提到了在空战中曾使用过遥控机枪塔的相关细节。据称拦截的目标为日本陆军的百式双发轰炸机“吞龙”,当时日机不断做出剧烈的机动动作试图摆脱追踪,而P-61机组顶着敌机尾部自卫机枪塔猛烈的反击炮火,接近到距目标仅有300英尺(约90米)的距离时,机枪手操纵遥控机枪塔率先开火,抵近到仅有50英尺(约15米)的距离时,飞行员也开始使用20毫米机关炮攻击日机并一举将其击落。

出厂后翱翔于美国本土上空的P-61A

第421中队是美国夜间战斗机部队中极少数装备有机枪塔型P-61A的部队之一(除此以外,仅有第418夜间战斗机中队装备的P-61A出厂时就配有遥控机枪塔),从这次战斗的报告来看,之前由于共振问题已经被锁定的遥控机枪塔在空战中明显是可以使用的。可见在部分一线部队看来P-61A机枪塔的震动问题虽然确实存在(诺斯罗普此前在试飞过程中曾尝试对机枪塔进行过多次改进,但收效不大),但绝非影响飞行安全的致命性故障,该部队此后的作战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全部13个战果均搭载了机枪射手同乘,从频繁的使用记录来看,即使旋转俯仰时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共振现象,想必也不会太过严重。

1944年9月15日,盟军为了给今后攻占菲律宾的作战行动获取一个可靠的立足点,于印度尼西亚北部的摩罗泰岛登陆,此役第418、第419夜间战斗机中队也派出了部分兵力予以支援,其中第418夜间战斗机中队于10月7日获得了该队参战以来的首个战果。如前文所述,第418夜间战斗机中队装备的也是配有遥控机枪塔的P-61A型,不过从该部队的作战记录来看,至战争结束为止都没有搭载机枪射手的战例出现,全部18架战果也均为双人机组获得,显然在该部队遥控机枪塔自始至终都处于锁定使用的状态。

10月20日,盟军正式在菲律宾莱特岛登陆,为了应对日军飞机持续不断的骚扰袭击,10月30日,第421夜间战斗机中队与昼间战斗机部队一道进驻莱特岛塔克洛班机场。该飞行队于11月10日一举击落了2架日本陆军三式战斗机,刚一进驻菲律宾就获得了开门红。根据记载,当天在黎明实施常规巡逻时,洛卡德中尉机组发现了三式战斗机的双机编队,由于夜战部队有禁止在白天与敌单座战斗机交战的禁令,因此洛卡德中尉先与地面取得了联络要求派遣昼间战斗机协助作战,但中途无线电通信出现故障失去了与地面的联系。于是中尉决心自己单干,先从后方慢慢接近日本飞机,在率先击落了位于编队末尾的三式战后,日机编队长机似乎仍然没有察觉到美机的存在,依旧继续向前直线飞行,结果也被洛卡德中尉轻松击落。在此次战斗中遥控机枪塔出现了故障,枪管朝上抬起后被卡住,因此2架日机均是被20毫米机炮击落的。

早期的P-61A仍然采用了美国陆军传统的橄榄绿全面涂装

11月16日,4架P-61在巡逻途中中与约20架日本战斗机所组成的编队遭遇,并进行了狗斗。在这场少量P-38后来也加入进来的空战中,琼斯中尉机组成功击落四式战斗机1架,而其他3架P-61的机组也各自声称在空战中击伤了日本的零式战斗机(考虑到战时日本陆海军战斗机混合编组作战的情况十分罕见,有可能是在激烈的空战中对机种出现了误认),混战中琼斯中尉的飞机因高速盘旋时动作过于泼辣猛烈,导致机身后部结构部分遭到破坏蒙皮撕裂,引发了剧烈的震动,好不容易才设法驾机返回了基地。P-61以其巨大的机体尺寸而言,机动性能相当优异,特别是在盘旋性能方面,不少飞行员都认为该机具有不亚于普通单座战斗机的实力。16日的空战可以说已经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而接下来的11月28日第421夜间战斗机中队又取得更加出色的战果。

11月28日傍晚时分,该中队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4架P-61与7架日本零式战斗机遭遇(虽然也有部分飞行员在回忆录中认为自己遇到的是一式战斗机,但本文仍以官方资料为准),并且击落了其中4架—先是P-61编队指挥官沃尔夫中尉机组的机枪射手旋转遥控机枪塔击落了其中1架。紧接着沃尔夫中尉本人也凭借20毫米机炮的威力给予了日本机致命一击。随后皮尤中尉机组的机枪射手也使用遥控机枪塔击落了1架敌机。而第4架敌机在追击史密斯中尉的飞机时,被接管了机背遥控机枪塔控制权的雷达操作员从后方击落。

P-61座舱布局

P-61的机背机枪塔可以360度全向旋转射击,但受到机体结构设计的限制,位于座舱中部坐姿朝前的机枪射手缺乏足够的后方观察视野,因此飞机后半球防御主要由雷达操作员承担。为此,P-61机身短舱后部配备了全透明的玻璃制尾锥,并且为雷达操作员也配备了一套与机枪射手相同的遥控装置和瞄准具。在10天前的另一场空战中,这套精心设计的火力控制系统也在空战中发挥了出了奇效—11月18日,2架P-61与4架P-38共同巡逻时,与4架日本陆军的一式战斗机发生了空战。在混战中1架P-38被击落,而克拉夫特中尉驾驶的P-61在遭到日本飞机追击陷入绝境时,也是依靠机背遥控机枪塔的猛烈火力击伤了其中1架一式战之后才脱离了险境。

纵观整个二次大战期间,P-61合计击落敌机127架(其中太平洋战场69架、欧洲战场58架),其中包括了19架单座战斗机,而其本身在空战无一损失。虽然所取得战果大多以夜间近距离偷袭为主,但在其中,类似黎明或傍晚那种具有一定能见度条件下的交战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可见该机本身的空战能力也是相当强悍的。即便如此,军方对于该机的运用仍然相对保守,从不允许P-61在昼间主动参加空战。这主要是因为P-61型夜间战斗机的造价非常高昂,直接投入到昼间作战的话非常不划算(P-61A型1943年10月正式投产后的采购单价高达180711美元,是同期美军主力战斗机P-51采购价格的近3倍)。

尽管随后该部队又在莱特岛上空取得了7个战果,第421夜间战斗机中队仍然于1944年12月初与此前驻帕劳·佩里硫岛的海军陆战队VMF(N)-541战斗机中队(装备F6F-5N)进行了换防,离开了菲律宾前线转赴帕劳休整。这主要是由于美军地面雷达受当地地形影响只能扫描覆盖周边90度左右的区域,导致第421战斗机中队的P-61在此前的夜间拦截中一次也没有成功过,只能在黎明和傍晚等低能见度条件下执行巡逻任务,而执行类似任务打遭遇战单发的F6F-5N显然比P-61更适合。事实上,于12月3日抵达莱特岛塔克洛班机场的VMF-541也确实表现更加出色,在5周时间内(与第421夜间战斗机中队的作战时间大体相当)就击落了22架敌机。而第421夜间战斗机中队即使算上后来重返塔克洛班时击落的2架,至大战结束也仅取得了共计13架的战果。

夜战王牌的诞生

在部署到太平洋战场上的各P-61夜战部队之中,战绩最佳的是共计击落敌机18架的第418夜间战斗机中队。而该部队也诞生出了太平洋战场上唯一的一名P-61王牌飞行员(击落5架及以上敌机)。

如前文所述,第418夜间战斗机中队于1944年10月5日进驻摩罗泰岛,7日夜中队长卡罗尔·史密斯少校就成功击落日本陆军百式司令部侦察机1架。而他在此前驾驶P-38时就已经击落过1架敌机,11月28日又取得了个人第3个战果,击落一式陆攻1架。紧接着又于12月29日至30日一举击落了4架日本飞机,成为了王牌飞行员。

根据记载,当天史密斯少校为了给己方运输船队提供空中掩护,于黄昏时分起飞,在船队上空巡逻过程中,通过地面雷达站的引导准确的锁定了1架日本海军的“月光”夜间战斗机,并成功将其击落。随后在继续巡逻的过程中,雷达操作员通过机载雷达又探测到了1架“月光”。由于当时情况危急,为了阻止日机投弹攻击运输船,这回史密斯少校没有采用常规战法绕道潜入到其后方偷袭,而是采用了直接迎头攻击的方式将其击落。

返回机场补充燃料后,史密斯少校再度驾机起飞开始继续执行巡逻任务,不久地面雷达再次通报了身份不明飞机的方位。这回的目标是1架零式水上观测机,为了追踪逃到海面附近超低空兜圈子的敌机,史密斯少校将襟翼放下了一半以降低飞行速度,并最终将其击落。此后又进行了约2小时的巡逻,地面雷达再次发现有不明目标出现。接近后发现是1架日本陆军的四式战斗机,为了避免惊动敌机令其察觉,史密斯少校从后方悄然潜入后于至近距离将其击落。

至此,卡罗尔·史密斯少校以击落敌机7架的成绩成为了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夜间战斗机部队中战果最多的王牌飞行员(一直与其搭档的雷达操作员菲利普·乌特尔中尉也以6机的成绩成为了王牌)。

P-61虽然体型庞大但机动性能出色 借助扰流板的协助滚转也出人意料的灵敏

正如前文所述,史密斯少校指挥的第418夜间战斗机中队是太平洋战场使用P-61型战斗机取得战果最多的部队,而紧随其后分别击落16架和13架敌机的第6和第421夜间战斗机中队分列总成绩第2和第3位。至于限于篇幅此前并未提到过的第419、第547、第548、第549、第550夜间战斗机中队的总战绩都没有超过6架(其中第550中队战果为0)。这主要是因为各战区之间夜间空袭的强度区别较大,且战争进入末期以后日军空袭急剧减少的缘故。从数字上来看,自1944年7月首开记录到1945年1月的这半年时间里,仅太平洋战场的P-61就合计击落敌机53架,而接下来的半年也就是从1945年1月直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止,部署在太平洋周边区域的P-61虽然数量有所增长但也仅仅只击落了16架敌机,可见日军在战争末期空中力量的衰弱程度。

随着美军攻势的不断进展,继菲律宾之后,硫磺岛和冲绳也相继被美军攻陷,夜间战斗机部队的防空压力也大为减轻。因此大量闲置的机体也同之前的P-70一样,开始逐步用于执行夜间的对地攻击任务。恰逢1944年末,翼下配有挂架的P-61B作为补充机开始列装部队,不但可以利用翼下新增设的外挂点加挂副油箱弥补P-61A在续航时间上缺陷,还可以用于挂载各种对地武器装备。而此前装备的P-61A也分期分批在外场进行了类似改装,加装了挂架以及火箭发射巢,强化了对地攻击能力。

现存于北航博物馆的P-61B-15-NO实物 原属美国陆航第427夜间战斗机中队 1945年9月因事故遗留中国四川省至今 机体编号 42-39715 也是全世界仅有的4架用于展览的P-61之一

在中国·缅甸·印度方面,第426和第427夜间战斗机中队于1944年8月和10月相继抵达印度后,也以分遣队的形式在中国和缅甸等战区与日军展开了交战。由于在这一区域日军作战飞机极少在夜间活动数量也非常稀少,因此第426夜间战斗机中队直至战争结束也才不过击落了5架敌机,而第427夜间战斗机中队在整个战争期间都未能取得像样的战果,大部分时间都在执行对地攻击的任务。

综合战绩最高的第422夜间战斗机中队

另一方面,在欧洲,继先前的第414、第415、第416和第417夜间战斗机中队之后,第422夜间战斗机中队也于1944年3月抵达英国,然而由于装备的P-61战斗机直至5月23日才运到英国,因此十分遗憾的未能赶上“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战役)。于是交给第422、以及后续的第425夜间战斗机中队的最初任务是协助英国皇家空军的蚊式战斗机在夜间拦截德国人发射的V-1型巡航导弹。

正在欧洲上空编队航行的第422夜间战斗机中队

第422夜间战斗机中队于7月15日开始执行这一任务,至7月末前往法国为美国陆军第1集团军提供夜间掩护为止,在此期间共计击落V-1型巡航导弹4枚。另据记载,8月起接替第422中队执行该任务的第425夜间战斗机中队也在拦截战中击落了4枚。尽管是以分遣队的形式执行拦截任务,且持续时间很短,因此很难进行单纯的比较,然而同皇家空军的蚊式战斗机部队一夜之间就可以击落6枚V-1的神勇相比,P-61在这一时期的表现确实有些相形见绌。

话虽如此,在V-1拦截战中小试身手的第422夜间战斗机中队在抵达法国之后,于8月7日终于首开记录,击落了1架德国空军的容克Ju88轰炸机,并以此为开端开始逐渐提升战绩。此后伴随着地面作战的进展,部队于9月中旬进驻比利时佛罗伦斯机场。另一方面第425夜间战斗机中队也于9月进入法国作战。由于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德国空军以保存实力为主,因此两个中队的都有相当一部分兵力用于执行对地攻击任务,与敌机进行空战的机会很少。

12月16日拂晓,随着德军主力在风雪中穿越比利时的阿登森林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势,战况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虽然因为天气条件恶劣很多时候不具备起飞条件,但只要天气条件略有好转第422夜间战斗机中队就会主动出击,在与德国空军的作战飞机展开交战的同时,还对地面目标进行了大范围的打击,与此同时驻扎法国第425夜间战斗机中队也参加战斗。在这场被盟军称之为突出部之役的作战期间,第422夜间战斗机中队合计击落敌机18架,此战之前仅有1架击坠记录的鲍尔·史密斯中尉与雷达操作员罗伯特·蒂尔尼少尉机组一举成为击落敌机5架的王牌飞行员。第425夜间战斗机中队也击落了8架敌机。

1945年1月,原装备英俊战士的第414夜间战斗机中队在意大利换装P-61后也派出分遣队进入比利时参加对德作战,加强了在西线对德国空军夜间战斗机部队的压制力度。

现存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的P-61C-1型

现存于俄亥俄州美国国家空军博物馆的P-61C-1型

现存于宾夕法尼亚州 中大西洋博物馆的P-61B 为残骸修复品

3月2日,赫尔曼·恩斯特中尉与雷达操作员爱德华·科普塞尔中尉机组在击落2架敌机后加上之前的战绩也成为了王牌,3月21日雷达操作员爱德华·格拉汉姆中尉(两个机组积累战绩),4月11日飞行员尤金·阿克斯特尔中尉(搭档的雷达操作员共计3人)也以5架的战绩成为了王牌。以上均为第422夜间战斗机中队所属,至战争结束该中队共计击落43架(除此以外还击落V-1导弹5枚),也是战争期间战绩最出色的美国陆军夜间战斗机中队。

P-61型战斗机起飞重量超过17吨,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航空部队所装备过的最大最重的战斗机,也是美国陆军第一种专门研制的夜间战斗机,机载设备在当时而言非常先进,且具有与其体型并不相称的优秀机动性能,即使与单座战斗机较量也丝毫不处于下风。然而由于服役时间过晚,战斗机会稀少,在战绩方面完全无法与大规模参战的英国“蚊”式以及德国的容克斯Ju-88等夜间战斗机相提并论,不得不说是一件相当遗憾的事情。

参考资料:

USAF Historical Study No.85

USAF Historical Study No.92

Famous Airplanes of the world No.149

伊澤保穂「陸攻と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