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读者心中,“滴翠亭”三个字,就像一颗威力巨大的炸弹,只要触碰到,就会即时爆炸。

对于很多厌钗的读者来说,这三个字,成为了宝钗品行有亏的有力证据。仅仅为了保全自己,就甩锅给“情敌”黛玉,为黛玉树敌,使得原本就“风刀霜剑严相逼”的黛玉,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这种做法,确实令人愤慨,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是不可辩驳的失德行为。

然而,看待一个事件,不能孤立地去看。孤立地看,上述结论成立。但如果我们结合事件发生的天时、地利、人和三大因素整体地看,就会发现,宝钗当时的情急生智,用“金蝉脱壳”来化解,是唯一正确的做法

天时:宝钗独自离群,是为了找黛玉。

这一天,“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花神退位,须要饯行”,这是“尚古风俗”,因此大家不约而同地集结在大观园。“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

注意这个“独不见黛玉”,说明集结的主子姑娘们都彼此打过招呼,就像报了到一样,只有黛玉一人未到。

正因为“独不见黛玉”,所以迎春才会说:“林妹妹怎么不见?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有人根据迎春的这句话,推断迎春与黛玉关系好,所以关心她。其实,如果独不见的是别人,迎春也会说,不是因为关心黛玉。

迎春的这句话,是为滴翠亭事件做铺垫。因为正是这句话,宝钗才提出:“你们等着,我去闹了她来。”

此时,离群的就成了两个人:宝钗和黛玉。而且,宝钗是为找黛玉而去。

这就是滴翠亭事件的天时因素。

地利:滴翠亭的地理位置,是模糊红玉判断的有利因素。

离群找黛玉的宝钗,远远看到宝玉进了潇湘馆,本着不打扰他们不让黛玉疑猜的原则,宝钗准备返回,“抽身回来刚要寻别的姊妹去”。

正在这里,一对蝴蝶出现在宝钗面前,“一上一下的迎风翩跹,十分有趣”。这一天,原本就是放松身心的娱乐之日,宝钗也放下了往日的拘束,回归了少女的天性,“意欲扑了来玩耍”。于是,在扑蝶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被蝴蝶一路引着来到了滴翠绿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扑蝶不是目的,玩才是目的,所以,到了滴翠绿亭,宝钗已经累得“香汗淋漓,娇喘细细,也无心扑了”。

刚欲回来,只听亭子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这就和突然遇到蝴蝶一样,属于突然出现的。此时的宝钗,玩心未泯,依然是那个活泼扑蝶的少女,于是好奇心起,想要听听亭子里的人说些什么。

有人说:这种偷听人说话的做法,本身就是失德行为。

现在看来,确实如此,但放在红楼的环境里,却没有这方面的道德要求。书中有多次描写偷听行为:

第三十二回,黛玉担心宝玉和湘云因麒麟而“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此“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这属于有意偷听。

第五十二回,平儿刻意避开晴雯,与麝月说坠儿偷镯之事,宝玉为免晴雯猜疑,“从后门出去,到那窗根下听听说些什么”。这也属于有意偷听。

第四十六回,鸳鸯被贾赦逼婚,到大观园散心,遇到了为同一件事躲避到园里的平儿。二人坐在石头上说话,却被躲在山石后的袭人和宝玉听了去。

袭人和宝玉都是无意偷听,有玩笑的成分在,情景和此时的宝钗类似。如果宝钗听到的是可以玩笑打闹的话,她应该也会像袭人和宝玉一样,主动跳出来参与进去。

只是宝钗运气不好,听到了别人不可外传的秘密。

不能跳出去参与,也不能当作没听见偷偷溜走,于是宝钗急中生智,借助滴翠亭的地理位置,撒了一个谎。

滴翠亭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文本中有交代:“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周围都是雕镂隔子糊着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滴翠亭四面环水,推开窗,便可将四周景致一览无余。有什么办法能模糊红玉的判断呢?

宝钗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办法:“故意放重了脚步”,做出追赶黛玉的样子,嘴里说着“才在河那边看着她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

为什么说这是个绝佳的办法?因为宝钗的说辞里,有一个时间差,正是这个时间差,让红玉无法确定秘密有没有被听去。

宝钗说的是“才在河那边看着她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那个时候,红玉和坠儿也许还没进入亭子里。或者进了亭子,但还没开始说秘密。

宝钗接着说:“我要悄悄的唬她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她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这说明黛玉早就离开了这里,即使听到了红玉和坠儿说话,也没听到刚刚才说完的关键信息。

这个说辞的绝妙之处,就在于模糊了信息,不能确定听到了,也不能确定没有听到。

既然不确定,也有冒险的成分,宝钗凭什么拿黛玉冒险呢?

这就涉及到第三个因素了:人和。

人和:以宝钗对红玉的了解,“金蝉脱壳”能起到“全大体”的作用。

思前更虑后、顾全大局,这是宝钗的处世特点。所谓思前虑后,指的是不留后患,不会因解决了当下之困就留下后遗症。所谓顾全大局,指的是尽量顾及到每一个人,就如提点探春改革时“小惠全大体”。

当宝钗意识到偷听了红玉的秘密,她首先想到的是红玉“素昔眼空心大,最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东西”。这个认识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宝钗接下来的决定。

因为“眼空心大”,红玉没有作为奴婢的奴性。所以,即使宝钗属于主子,而且是王夫人的至亲她也不带怕的。不会像司棋面对被鸳鸯撞破时的下跪求饶,而是会和宝钗正面刚:我就做了,你去告我吧,要杀要剐我都不怕。

当然,这也是因为宝钗和红玉没有交情,红玉只当是私情暴露,不可挽回。

所以,宝钗担心红玉“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反而把事情闹大了。到时候就不可收拾了,不但红玉要受到极其严厉的惩罚,连带她的父母、包括怡红院的管理者,传送手帕的中间人,以及宝玉,都要受到牵连。要知道,仅仅只是因为坠儿偷镯,平儿就准备低调处理,担心传扬出去,“偏是他(宝玉)这样,偏是他(宝玉)的人打嘴”。

这种不顾廉耻私相授受的行为,可比普通的偷盗严重多了。如果真的闹开了,只怕整个贾府都要震动,盘问还有没有别人也有类似行为,就像因一个绣春囊而引发抄检大观园一样。

当然,宝钗也考虑到了自己以及薛家:“我还没趣”。她之所以在王熙凤面前“不关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就是不想卷入贾府的是非,以免亲戚间尴尬。

所以,要想大事化小,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免正面接触,不让红玉陷入“人急造反,狗急跳墙”的境地。

那么,宝钗又如何能保障这种借助黛玉脱身的做法,不会为黛玉引祸呢?原因还在于她对红玉的了解。

红玉“眼空心大”,这种个性的人,正好与黛玉的敏感相反,不会把事情放在心里思来想去,而是很快就会把这种不确定的事抛之脑后。也就是说,红玉的积极心态决定了她永远只向前看,不会想着去翻旧账。除非别人把旧帐翻了出来

所以,红玉担心的是“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她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怎么样呢”。她不担心黛玉会去告状,只担心黛玉在不经意间说了出来。以红玉的“心大”,既没有怀疑黛玉有意偷听了她的秘密,也不会怀疑黛玉去告她的状,那么她就不会对黛玉产生任何敌意。而唯一担心的“走露了风”,却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因为黛玉并没有听到。

这就避免了后患,宝钗此举,不但大事化小,而且小事化了,这件事毫无痕迹地被她遮掩过去了,就像从来没有发生过。

似乎是为了验证红玉没有因为这件事受到影响,接下来,作者写了她被王熙凤赏识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玉为什么会得到王熙凤的赏识?因为她口齿伶俐、思维清晰地完成了一件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高难度的工作。为了突出这件工作的难度之高,作者用李纨来衬托。李纨可是接受过管家教育的大家闺秀,她却连红玉绕口令般的回话完全听不懂:“嗳哟哟!这话我就不懂了。什么‘奶奶’‘爷爷’的一大堆。”

如果红玉的心情因滴翠亭事件受到了影响,她怎么可能表现得这么好?我们可以对比下司棋,在被鸳鸯撞破私情后,情绪一落千丈,“茶饭无心,起坐恍惚”,哪还有心思工作?

这正是宝钗思前虑后、顾全大局的结果。她不但没有甩锅移祸给黛玉,而且为我们贡献了一个教科书级别的案例,教会我们如何结合天时、地利、人和来化解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