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寒冰报道 连续5年全年度球市投资额跻身世界前六,加上足协副主席一句“相信中超能成世界第六大联赛”的美好憧憬,过去数年内,球迷和媒体或调侃或自豪地将“第六大联赛”和中超捆绑在了一起。但在“四大帽”和2020年球市寒冬的双重冲击之下,中超“金元时代”退潮已是不可逆的趋势和事实——金元泡沫破灭之后,没有什么“世界第六”,中超也该回到它应在的位置。

尽管因疫情影响,今年中超拥有史无前例的3个转会窗,但整个球市的惨淡一望便知。 截至9月17日,今年中超3个转会窗引援总投入仅9607万欧元,连2014年(1.146亿欧元)的总量都没达到,引援总投资几乎只有去年的1/5,暴跌8成,时隔6年重返1亿欧元之下的8位数“维度”。 而放眼全球,中超年度球市投资更是仅排名全球第11位,除了五大联赛,还落后葡超、巴甲、英冠、俄超和北美大联盟。

2700万欧元卖掉卡拉斯科,继承比利时国脚号码的是转会费仅500万欧元的拉尔松;1500万欧送金玟哉去欧洲前,换来的是转会费35万欧元的舒尼奇;再加上125万欧元转会费的普拉利甘吉、F·马丁内斯,甚至上港450万欧元引进的穆伊已经是今年中超夏市的超大牌球星……四大帽之下,中超不会再有转会费动辄2000万欧元以上、税后年薪1000万欧元以上的“五大联赛”标准外援。

2015年-2019年,中超曾连续5年全年度球市投资额进入世界前6位,2016年甚至超越法甲排名第5位,与西甲一并跃上5亿欧元的巅峰,被誉为“世界第六联赛”。 但今年,中超投资总额比去年剧减78%,几乎暴跌8成! 疫情过后的夏窗投资额更低至2000万欧元,世界排名跌至第15位,还落后比甲、荷甲、苏超、意乙、法乙、巴甲,与西乙、沙特联赛相当!

仅一年时间,中超就从“世界第六联赛”跌出世界前十位。与欧洲二流联赛,甚至五大联赛的次级联赛在投资总额上“同维度”,遭遇的是球迷们或许无法接受的“降维”式缩水。

10年前,中超全年投资额仅842万欧元,尚不足8位数。因为足球产业概念风起云涌,天量资金涌入中超,短短3年,创造了投资额从1亿欧元飙升到5亿的神话。但这个神话背后,是根本无法支撑“世界第六联赛”的中国足球市场。但在足球产业概念狂热的推动下,中超俱乐部的金主们只能咬紧牙关,跟进“烧钱竞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遗憾的是,经过5年总计近21亿欧元的疯狂投入,所有人都并未得到预期的回报。 中超在电视转播费、商业收益和比赛日收入三方面,均未孕育出成熟的产业市场和良性循环。 事实上,中超“投资狂潮”早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境况,让中超重拾理性,回到真实市场容量下的投资维度,已是业内惨痛的共识。

四大帽看似是限制中超引入顶级球星的紧箍咒,其实是戳破中超虚假繁荣泡沫,回落到理性投资,良性运营的助推力。 试想,背靠全球市场,成熟如欧洲五大联赛,都无法承受每年数亿欧元的“投资竞赛”,需要欧足联出台财政公平法案强力约束,更何况职业化还处于“亚洲水准”的中超?

“世界第六联赛”犹如空中楼阁,中超足球产业的真实环境完全无力支撑。这样的背景下,中超年度投资额回到8位数的理性区间,引援更看重高性价比,为本土球员留出生存空间,降低门槛搭建金字塔式联赛体系,才能让中国足球看到形成生态链良性循环的希望。

奥斯卡、浩克、特谢拉、巴坎布、拉米雷斯、维特塞尔、拉维奇、特维斯等天价巨星,能够短期内提升中超在投资视角下的全球关注度,但对于中国足球产业生态链良性循环的形成,并无更多帮助。 这方面,21世纪曾两度进入“烧钱竞赛”的俄超以及中东联赛都是前车之鉴。

投资外援回归理性,在青训和归化方面发力,培养足球产业的良性生态链,才是中国足球的出路所在。

延伸阅读请点击 阅读原文

全文共2090字

编辑 | 把球给我我要回家 图片 | 东方IC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