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 郭爽

大学生作为最具创造力的群体之一,在我国加速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创新创业大潮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包括税收、保险等优惠政策以及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坚实保障。然而大学生创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除了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储备、良好的综合能力、丰富的社会资源、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外,还有可能面临创业资金短缺、创业能力不足、创业教育缺失等问题。为了落实国家方针政策,进一步激发大学生教育创新创业热情,展示高校教育类创新创业成果,搭建大学生教育类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资源对接平台,由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组委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研究生)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教育创新创业在线孵化(以下简称“在线孵化”)”等系列活动吸引了全国百余所高校近万人参加,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大学生教育类创新创业公益活动。作为疫情下的教育创新,“在线孵化”活动自4月16日首期直播,就吸引到全国千余人观看。在过去的五期活动里邀请到包括教育界人士、企业家、投资人、高校创业指导老师在内的近20位专家为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多对一的在线深度指导,帮助他们把握教育创新产品开发方向,理解教育创新产品的特征和内涵,导师们将自身的实践案例化、体系化,助力大学生突破成长瓶颈,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经过近三年的积累与沉淀,这一系列活动得到了学生和学校的一致好评,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也获得了参与专家的认可,活动在吸引到全国各高校的优秀教育创新项目展示的同时也讲述着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背后的故事。

始于热爱,忠于坚持

从“做梦”到“筑梦”,热爱是激发大学生创业者最初的内在动力。

“从儿时科创教育的逐梦人到如今成为科创教育的筑梦人,我深知科创教育对于一个人会有多么深远且巨大的影响。”王兴伟说。

王兴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二学生,“智宇未来”公益助学服务中心创始人,首届“大学生(研究生)教育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获得者。

从小就怀揣科创梦的王兴伟,出于对科创事业的喜爱以及不甘于三、四线城市科创教育得不到普及的教育不均衡性,2016年他与几位对科创教育事业心怀热爱的“梦想同路人”一拍即合,通过“四点半课堂”等公益教学活动进行科创科普,从此开启了他们逐梦之旅。“做科创带给我的不光是知识还有动手能力,就像是获得了神笔马良的画笔,我可以实现天马行空的想法。”王兴伟说。

与王兴伟不同的是,00后王磊的创业之梦才刚刚被点燃。

创业不到一年的王磊是安徽师范大学的本科在读生,步入大学后人生中第一次使用数字化实验的他就被其“宏—微桥梁”的作用所深深吸引,从此在心中埋下了“让更多的人看到甚至是用到数字化实验”的种子。

“推动数字化实验的普及,让更多的中学生和中学老师体验和感受到数字化实验的魅力,领略数字化实验在解决部分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重难点知识教学时的独到之处。这就是我创业的初衷,我想将数字化实验普及到每一个理科课堂。”王磊说。

然而大学生创业不仅需要怀揣梦想与激情,更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创业是场马拉松,校园内的实践和初期探索与稳定的商业实战之间有一道鸿沟,我们需要不停地向前奔跑才能跨过这条鸿沟。”作为“第二届大学生(研究生)教育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获得者,岳天虹在“第五期大学生教育创新创业在线孵化活动”中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出生于1991年的岳天虹在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在读期间,前往美国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进行学习,并最终获得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和美国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双硕士学位。在耶鲁大学心脏康复中心进行短暂的实习后,归国创立了深圳教体医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现任这家微创公司的总经理。

从学生时期的创业项目过渡到初创型微企业,创业这3年,岳天虹也从曾经懵懂的大学生到如今拥有规模化团队的创业者,虽然身份有了转变,但她那怀有追逐创业梦想的激情依旧未变。对团队分工以及组织框架进行优化、对项目团队的分工进行迭代,从初创期提供公益服务到逐渐探索项目的盈利模式,虽然初期走过很多弯路,但岳天虹朝着目标成长探索的脚步却从未停歇。

只有足够的努力,我们才能在未来足够的幸运

成功从来都没有什么捷径与秘密可言,每一个幸运的现在,都有一个努力的曾经。“够努力、有拼劲”,这是提到王兴伟笔者脑海里首先闪过的词语。

作为连续参加过两届大赛、两期孵化活动的他,哪里有机会,哪里能提升项目,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打比赛、做路演,抓住时机、积累资源,王兴伟总是在用实际行动努力让自己的项目获得更多的机会。

奔赴全国8省24地展开调研,与团队历时三年突破了“科创教师持续工作意识模型”和“分布式资源研发”两项核心技术,同时自主研发、储备近2000课时的课程资源及50余项配套教具。基于这些成果的储备和丰富的实践经验,2020年1月“智宇未来”公益助学服务中心正式成立,实现了项目的实体化运营。

与王兴伟一样,王磊也在用实际行动证明着他们的努力。作为学院数字化实验室的常客,王磊和他的团队为了达到完美的实验曲线,经常一起重复实验直到学院快空无一人;为了制作实验视频,他们学习剪辑软件Pr;为了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他们向别人学习新媒体运营;为了设计数字化实验虚拟仿真实验室,他们寻找专家搭建虚拟实验室;为了能够参与数字化实验教师培训,他们积极向老师请教传感器的原理、使用、维护……

“我们就是这样的创业团队,将自己近乎所有的课余时间献给了实验室,献给了我们热爱的教育事业。”王磊对笔者说。

而已拥有微创企业团队的岳天虹在创业的路上也从未懈怠,每天加班到后半夜是她工作的常态;上到做决策,下到盯布展,利用疫情的特殊时期,她和团队更是抓住机会对项目进行提升。“不要浪费一场危机”,岳天虹用丘吉尔的名言鼓励正在创业的小伙伴,呼吁大家在危机之中历练自己。

做好准备的人一定会得到一颗糖

《阿甘正传》里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但是你相信吗?“做好准备的人一定会得到一颗糖。”伴随着系列活动,笔者见证了大学生创业者付出得到了不止“一颗糖”的奖励。

“累计签约学校14所、赋能师资287人、合同金额48万、影响学生7200人。”这是王兴伟同学自今年4月16日首期参加孵化活动后最近五个月的“成绩”,在第五期孵化活动中,其项目的发展脉络和产品线越发的清晰,有了质的突破。

与此同时,除了在2019年荣获“第二届大学生(研究生)教育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外,王磊将所学应用到了数字化实验创新课程当中,以“利用数字化实验和PhET探究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获得第十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技能创新大赛化学组三等奖。在创业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开发完成18份数字化实验文本案例,制作14个数字化实验视频案例,初步建成两个数字化实验虚拟仿真实验室,组织专场培训两次,累计服务中学教师200余人、中学学生及网络学习者15000余人。

而岳天虹和团队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其公司自主研发的“体育与健康智能管理系统”在不断的升级迭代下,获得了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银奖,其“体育与健康大数据智能系统SAAS服务平台”入选广东省工业与信息化厅首批支撑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数字化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目前已服务全国200余所学校。

不忘初心,逐梦前行

关于未来,王兴伟说:“我想让更多的孩子重拾成为科学家的梦想,然后与他们一起为祖国建设奉献力量。”

关于未来,作为一直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搭建跑道的我们,能为这些优秀的项目以及创业者做些什么,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近三年来,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通过举办“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全国大学生教育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见证了大学生创业者的蜕变与成长,分享了他们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励着我们继续为大学生的教育创新创业搭建桥梁。

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已在有序的筹备中,秉持初心,汇聚更多社会资源,持续助力同学们乘风破浪、筑梦远航依然是我们的动力与决心。在本届教博会上,又将有哪些优秀的教育创新项目能够披荆斩棘、突出重围精彩亮相呢?

2021年第六届教博会,欢迎大家的关注与参与,与笔者一起揭开谜底!

· 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简介

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以下简称“教博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主办,得到过教育部、广东省政府和中国科协的指导,是国内唯一由高等院校发起、指向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服务我国教育实践、倡导公益精神的教育盛会。自2015年发起已成功举办了五届。登上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的第五届教博会吸引了全国近80所大学和科研单位,150多个省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20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600多家企业,近60家公益机构的负责人或代表参加教博会;100多家媒体(平台)对教博会进行了报道。通过新浪、搜狐、南方+、视友、中国教育电视台等网络平台,在线收看直播人次达300万,教博会官方网站的访问量185万、点赞数74万。

教博会的平台效应正在显现,逐渐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展示自我、提升专业能力、与同行交流的阵地和社会各界驱动教育创新的平台,成为许多地区推进教育创新的工作平台、师范院校教育成果的推广和培训平台、教育系统及社会机构交流研讨的大舞台。未来,教博会将会扎根湾区,汇聚最先进的创新成果,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创新发展,为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型“教育硅谷”,打造湾区教育高地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