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作为国内的两所顶尖名校,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出国留学,这其中有一部分留在了其他国家,而“大量”的学生留学不归,一直以来饱受国人诟病。

能进入清华北大的,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天之骄子,是千里挑一的人才,正是因为这些人才的流失,白白为他国做嫁衣,才更令人感到失望。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所以这个话题才一直以来备受人们关注,引起人们的广泛讨论。

那么,清华北大人才流失的根源在哪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华大学

人才流失现状

根据公开数据,2019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出国留学的比例为15.3%,同年,北京大学出国留学的比例为14.79%,这其中以本科生的留学比例最高,达到了30%左右,至于这些留学生后来有多少回国的,没有公开数据。

2019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去向

但是据美国加州教育局的官方统计数据,从1978年到2015年,仅美国加州硅谷一处,就吸纳了将近两万名清华大学的毕业生。

不可否认的是,在2010年以前,国内出国留学的学子,确实回国比例不高,不足50%。

清华北大作为国人心中最强大的两所高校,每年有最好的生源,最大的资金扶持,理所应当为国家建设做出最大的贡献,但是大量的人才留学不归,让人诟病也属正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大学校园一角

再加上毕业于清华大学,破解北斗密码的斯坦福博士高杏欣;毕业于北京大学,出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天才许晨阳;毕业于清华大学,出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天才科学家颜宁等,这些顶尖人才的流失,更让人气愤。

还有网上流传的大国工匠图,里面鲜有清华北大毕业的学子,还有清华北大没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更让人对清华北大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甚至有人讽刺清华北大专门为美国培养人才。

大学校友之”大国工匠“

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这也说明清华北大在教育当中,确实存在很多问题,起码在挽留人才方面,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人才流失的根源在哪里?

笔者才疏学浅,以下观点仅供参考和探讨:

1、物质为主导的思想

社会的高度发展,也带来了物质的快速发展,如今的社会,很多人信奉”金钱至上“、”有钱就代表成功“的观点,不过这也是现在最主流的价值观,即便你是清华北大毕业,但是你赚不到钱又如何?一样被人看不起,相反还会沦为笑柄!

这种思想带来的弊端,促使了很多人抛弃家国情怀,转身去争取为自己获得更大的物质利益。

清华北大毕业的学子也不能”免俗“,毕竟去美国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更大的利益,这对很多人才来说,是不可抗拒的诱惑。

物质诱惑(示意图)

2、我们对顶尖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

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我们可以发现,在我国,给予顶尖人才的待遇远不如美国,前段时间中科院几十名工作人员集体辞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颜宁更是深深刺痛我们的最好的一个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颜宁

3、科研环境、设备条件等不如美国

近几十年来,我国虽然在诸多科技领域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在很多领域还是要远远落后于美国。

而落后的科研环境和设备,阻碍了一些追求科学突破的人才的发展,这些人会转而追求更好的发展空间。

科研设备

4、论资排辈以及极为复杂的人际关系限制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讲究论资排辈的国家,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如今仍有很多人奉之为”教条“,很多事情都设置年龄门槛,讲究先来后到。这种想法对于那些追求创新和寻求自我突破的高端人才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毕竟人争一口气。

而且我国的人际关系极为复杂,”酒文化“也是害人不浅,一般来说,一门心思搞科研的人大都比较单纯,难以应付极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搞不好,对个人的发展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于是,这些受到限制的人才转而出走。

论资排辈

人才流失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我们先来看一张整体出国留学人员归国比例图:

出国留学人员归国占比图

我们可以发现,在早些年,回国人员占比确实很低,但是近几年随着国内环境越来越好,待遇越来越高,归国人员的比例也在逐步提升,现在基本稳定在80%左右,远没有网上传的那么低。

而清华北大的出国留学率,也并不是在国内排名前两位,只能说是排名靠前而已。

况且,这部分留学的学生,是不是属于国内最优秀的人才,也没有相关的统计数据,我们也不能断言就是顶尖人才的流失。

出国留学

根据统计,清华北大培养出的两院院士数量,在国内也是数一数二的,很多重大的科技成果都是出自清华北大,清华北大的贡献远没有网上所说的那么低,人才严重流失的说法有些片面。

再加上这些年也有不少从国外学成归来的优秀人才,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比如施一公、谢晓亮、邵峰等,这些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顶尖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施一公

结语

一个国家的发展,必定是离不开人才,人才流失是事实,但是我们也不能妄自菲薄。

相反,我们要深刻反思人才流失的原因,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重视人才,提高人才待遇,创造好的科研环境,改革人才竞争机制,我们要想的是如何吸引人才,如何留住人才,这才是减少人才流失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