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在第二届“初心论坛”上作题为《1920年: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初建与奋斗精神》的发言。他说,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建党时奋斗精神就是建党精神与宗旨,核心是“立党为公”。

忻平说,100年前的1920年是个关键年份。2月陈独秀南下寓居老渔阳里2号就是今天南昌路100弄2号。后《新青年》编辑部也随迁至此。在此发起初建了中国共产党,实际上发挥了临时党中央和联络中心的作用。因此,老渔阳里被誉为孕育党的“秘密花园”。

新渔阳里6号就是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原先是戴季陶住宅,迁出后成立中俄通讯社,1920年8月在中共发起组领导下,最早的党员俞秀松等8人在此成立了第一个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这里还是党培养青年干部的学校——外国语学社,学员有刘少奇、罗亦农、任弼时、肖劲光、柯庆施等。

“一个共同事实是:党的一大和团的一大都不在渔阳里召开,但前期筹备工作都在此完成,大会闭幕后党、团中央领导机关又返回此地办公。”忻平说,党的一大前,陈独秀等在此指导建立各地党组织。一大后,中央局马上回到老渔阳里办公,老渔阳里成为最早的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同样,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大在广州召开后,团中央机关迁回上海新渔阳里。“党、团在此发起初建,最早的中央机关都设在渔阳里,这绝不是历史的巧合。”

忻平说,渔阳里有重要历史地位,但长期淡出公众视野。上海档案馆刚刚出版的《党在这里诞生》这本书,揭示这一曲折过程,1950年为纪念建党30周年,党中央指示上海寻访建党历史遗迹。上海核实了3处重要遗址,分别是兴业路78号的一大会址、南昌路铭德路2号的老渔阳里、太仓路127号的博文女校旧址。1955年后,除一大会址开放外,博文女校和新、老渔阳里停止开放,逐渐湮没成为民居。

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一大会址进行瞻仰,明确这里是党诞生地和精神家园确立之地。去年习总书记来上海再次强调,“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要求上海要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的生动教材。

随着建党百年即将到来,对新、老渔阳里遗址修复和布展活动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现在,老渔阳里门口铭牌已从“《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改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的字样,恢复了历史原貌。“回溯历史,不忘初心,对党、团的创建地和建党时的奋斗精神进行宣传,意义自不待言。”

忻平认为,1920年上海发起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新型政党,凸显了奋斗精神和建党宗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起步。“渔阳里和中共一大是建党伟业的两座高峰,是一个符合历史逻辑的建党过程。”

忻平说,建党时期的奋斗精神体现了“立党为公”的建党宗旨。习总书记指出的“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就是伟大的建党精神,是激励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我们总结建党精神四方面核心内涵是:爱国奉献、忠诚为民的担当精神;追求真理、坚定信仰的求是精神;开天辟地、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百折不挠、不畏牺牲的斗争精神。

“立党为公的建党宗旨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发起初建到正式成立代表了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忻平说,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百年来,建党精神演化革命精神谱系,今天化为时代精神,建党宗旨也始终是全体党员的行动指南,指引着中国人民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