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人物》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记者指出,近几年来外卖平台通过算法系统压缩送餐时间,建立了一套“超时罚款”规则,使得骑手的工作难度越来越大,甚至越来越危险。

这篇文章激发了很多读者心中的同理心,发布过后迅速刷屏成为爆款。外卖平台饿了么回应,将推出“多等5分钟、10分钟”按钮,让消费者选择;美团的方案则更加复杂,除了会给骑手留出8分钟弹性时间,还升级了骑手申诉功能,开发带蓝牙的头盔保障骑手交通安全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外卖平台这番“竞速”PK却没有获得好评,大多数网友认为,让外卖骑手被压榨的不是下单的用户,而是设定算法的平台。饿了么将“多等5分钟”的按钮交给用户,其实是在甩锅。

互联网外卖平台的确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是,这些便利背后被牺牲的骑手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呢?未来的外卖行业能平衡算法平台、骑手、用户的三方博弈吗?

骑手的算法之“困”

根据《人物》杂志看法的那篇深度报道显示,近几年来,在外卖平台系统算法的不断“优化”下,骑手们的配送时间越来越短了。三年前,3公里路程的最长配送时限是1小时,两年前是45分钟,去年是38分钟……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经常能看到外卖骑手闯红灯、逆行乃至出车祸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

然而,对于美团、饿了么这两家外卖平台来说,骑手配送时间的缩短,是系统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深度学习计算出来的最优解。美团将这个“实时智能配送系统”称为“超脑”,饿了么则称它为“方舟”。

人工智能算法不会在乎交通规则,不会计算取餐、送餐、红绿灯等意外情况。举个例子,骑手A送一单3公里的外卖,第一天略微堵车,用时45分钟,第二天一路绿灯,用时35分钟,下次人工智能算法在计算这段路程的预计送达时间时,可能就会设置在40分钟这样一个中位数。

问题在于,外卖骑手永远不知道他在送餐途中会经历些什么。可能是纠缠不清的上一位取餐用户,可能是出餐巨慢的餐厅后厨,也可能是一路红灯,堵车不休……但是算法和它背后的平台不管,只要你有能力在35分钟之内送达,那么就一定不能在45分钟内完成。

更何况,外卖平台手里还捏着“超时罚款”这样的大杀器。对骑手来说,评级高低、派单数量、收入多寡等都是由平台和算法决定的,你送得越快、越多,收入也就越多,反之,则要遭受扣罚。

慢不下来的中国互联网

外卖骑手的遭遇引发了许多网友同情,针对外卖平台的吐槽也不绝于耳。但是科技君认为,单纯地指责外卖平台并不能解决问题。

前文中已经提到了,骑手的算法之困,其实是外卖平台(算法)、骑手与用户之间三方博弈的结果。用户想要自己的餐点尽快送达,哪家送得快自然会成为优先选择;平台想要用最少的资源吸引更多用户,赚更多钱;骑手也希望多送点单,多挣点辛苦钱。

三方博弈当中,用户是被讨好的那一方,平台是资本最雄厚的一方,自然就只有挣扎在工作一线的骑手成了被牺牲的对象。一场典型的中国互联网“内卷”模型就这样诞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瑞幸咖啡从成立到上市仅用了18个月

科技君注意到,“慢不下来”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通病。

狭义上来说,各大物流、外卖平台追求快速送达,消费者被各种“次日达”“当日达”养刁了胃口,工作在一线的快递员、外卖员只能与时间赛跑,不顾自身安全去违反交通规则。

广义上来讲,中国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习惯了高速增长的市场环境,用一轮又一轮天价融资堆砌起了美丽的估值泡沫,但是真正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却没能得到检验。当市场环境转变,风口消失,那些飞上天的猪总会摔死在地上。

科技君认为,像中国互联网市场这样,从头发展享受巨大发展红利的案例,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近两年来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互联行业也到了踩一脚刹车,慢慢反思高速发展带来的后遗症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