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一直很喜欢歌曲《曲尽陈情》里的这一句,“世事皆千人千言千面”,似乎相同的事情,在不同的人眼中,便有了不一样的定义,这是一种无可奈何,又无法更改的定律,丰富了世间,也扰乱了世间。

有时忍不住会想,倘若每个人的思想皆能保持在相同频率上,那么是不是这个世界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但站在相反的立场,你又会无奈发现,如此一来,人生同样缺失了乐趣和精彩,不是吗?

正如世人对待莫言的看法一样,喜欢他的人,觉得他是为国争光的厉害人物,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向世界证明了我们华夏的文化底蕴和作品质量。不喜欢他的人,则坚定认为,出现在他的作品里的人物,多数是被恶意丑化的中国人形象。

莫言似乎是在用一种不可理喻的方式来讨好那些外国人,以抹黑自己的祖宗为手段,博取外国人的喜爱。但是,身为中国作家的莫言,当真如同那些朝他泼污水的网友揣测一般,利用丑化中国人的方式,获得了诺贝尔奖项吗?

01莫言作品中的人物刻画,有着现实性和复杂性

首先,先从莫言最受世人关注,且常常受到各方诟病的人物刻画上说起。我们都知道,创作一篇小说,人物的形象最是关键,因为它是小说最基础的东西,决定了这篇作品是否能获得大众认可和喜爱。但偏偏,莫言非常喜欢把自己的作品人物复杂化,让他们呈现出一种难以用简单词语来判定的性质。

也正如此,令多数读者很轻易便在他的作品人物身上,找到和自己认知、常理不符合的内容,从而认定这篇作品的主旋律是存在缺陷的莫言的用意是在抹黑中国人

但这些读者却忘记了,人生在世,性格本来便是非常复杂的东西,无法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莫言这般塑造人物的形象,的确属于现实性的创作手法,没有任何问题。

譬如说,《红高粱》里的余占鳌,从大众道德方面来说,他是个无恶不作的坏人,抢夺良家姑娘,霸占酒坊等等。可同时,他也是一个深爱自己妻子的男人,甘愿为自己的女人付出生命,并且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刻,能够勇敢站出来,用自己的能力率领兄弟抵抗敌人,保护家乡。

而这些,恰好符合了现实人物的特性,既有好的一面,值得世人学习的品质,也有恶的一面,给予读者警醒,同时增加人物的丰满以及立体、复杂等形象。

所以说,莫言写存在性格缺陷的中国人,并非是什么故意抹黑,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人,哪怕是最应该得到斥责的人物的身上,同样具有优良品格,同样具有善良因素,我们不该用单一的目光,来看待世人和世事,不是吗?

02语言的混杂和叛逆,让作品更具颠覆色彩

其次,在读莫言的作品时,会发现他在言语方面也很有自己的特色,不只喜欢使用粗俗的语言来塑造符合当时环境和相关生长背景的人物,也偶尔会采取一些独白式的言语,来丰富人物的内心以及形象。文字在他的笔下,似乎有了一种叛逆的个性,用一种仿佛肆意狂欢的形式,来彰显莫言自己对文字的把控能力,和他在行文构思间的天马行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笔者很喜欢莫言的排比和俗语、俚语、民间歌谣等不同言语混杂在一起的效果,那确实是一种文字的狂欢,也是一种文字的颠覆,让人不由自主为它们着迷,沉浸在那个奇怪又特别的文学世界里。

就像莫言在《红高粱》中,形容高密东北乡,他说那里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好和坏的交错,言语的反复,你敢说你不会对这样的地方,心生好奇和向往?所以,莫言的独有文字描述,也是他的作品能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03西方现代和中国传统的结合

同时,在莫言的作品里,有一个和他同时代作品非常显著的不同是,他在行文构思间明显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不只有魔幻现实的隐喻、言和夸张等等,也有荒诞文学的夸张和变形,尤其是他在意识流上的表现手法,是非常熟练且生动的,像是他的早期文学《枯河》中,就采取了最典型的蒙太奇方式,让过去和现实交织在一起,生出一种梦境般效果。

可是,让笔者觉得惊讶的是,虽然莫言看似特别崇拜西方现代主义,但偏偏,在他的作品里同样充满着丰富的中国传统色彩,从他的文字描述间,仿佛能窥见《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等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子,由此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古怪又美妙的特性。

好像是把西方和中国最经典的东西揉碎,再融合起来,最后形成独属于他的风格。笔者认为,莫言能取得成功的又一理由,正是他在风格融合上的创新所致。

04暴力美学刺激感官

当然,只有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颠覆、混杂的文字以及中西结合的风格,并不足以令莫言站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上。他的作品中,最大也是最后一个显著特性是,他从来不掩饰自己对暴力美学的追求。

他喜欢使用一些看似暴力的词汇,来彰显他对最原始的民族生命力和残酷美的追求。比如说《筑路》里的剥狗皮,又比如说《檀香刑》中的凌迟等等,给读者营造出语言上的刺激画面,带来一种特别诡异的快感。

而或许,正是因为莫言在暴力美学方面这种热烈又坦诚的展现,才让他的作品获得了两极化的评论,喜欢他的人,说这种场景是鲜活又生动的,是人性的反射,是一种属于悲剧和惨剧的盛宴,但厌恶他的人,却坚定认为,这样的文章实则是在教坏世人,是在向世人展露莫言自己心底阴暗的部分,让人忍不住觉得恶心。

笔者认为,一部上佳的作品,一部能获得世界级奖项的作品,就是应该这样,在文字间挑起世人对它的不同评价,把现实揉碎,再重组在文学作品中,让最真实的人性,彻底暴露在读者眼中,引起每一个人的共鸣。

或许你并不认可莫言作品的叙事风格,但笔者想说的是,莫言能够站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上,便代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中国文学的成就,是值得每一位中国人为他喝彩和鼓掌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