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玉雕名家官网

一枝红杏,便能演绎出满园春色;几笔瘦劲竹叶,就能展现出君子气节。山河辽阔,近看不过是寥寥笔锋的勾勒,线条洒脱;牡丹、芍药,远看不见其丰满华贵之态,却有花的恣意。在中国的传统玉雕中,自然万物都呈现一种古韵,布局简单却颇有气势、不落常规,一番文人情趣尽显其中,行家将其称之为“意象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玉雕名家 作品《无相佛》

当下,在中国的传统艺术玉雕中,“意象”一词颇为时尚,人们认为只有具有意象美的玉雕才能称为好的作品。这类玉雕作品的特点往往在于“似与不似”之间,无论是人物、景色或者是花鸟,其造型都不是自然“写生”的形态,而是通过高度概括,提炼夸张,用最简单的线条表现出来的最鲜明的形象,以达到“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的境界,使所绘物像或静或动,或淡或艳,皆可观可游可赏。

▲玉雕名家 作品《年年有余》

“似与不似”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其实中国自古有之。齐白石就曾云:“古人作画,不似之似,天趣自然,因曰神品。” 南齐美术理论家谢赫更是直接点明艺术创作的要点“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辟,若取之象外,万厌膏腴,可谓微妙也。”面对大千世界,我们的祖先用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手段去审视、去描绘、去呈现,所以才会有了 “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样短短几个字,便将世界长河的气势展露无遗的千古佳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玉雕名家 作品《鱼趣》

所以从中国传统艺术观点来看,状物类形无论如何逼真,仍不是最高的艺术境界。而最高的艺术境界是齐白石的艺术主张——“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所谓“似”,是指神气、情感。所谓“不似”,是指形的变化突破。因为有了形的“不似”,所以才有神韵的“似”。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主张,转化成当下玉雕艺术美学的这一观点便是“象”与“意”的完美结合。

▲玉雕名家 作品《君子竹》

从具象中走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玉雕创作表现方式,从题材,工艺材料以及制作手法、形态提炼、意境表达等几个方面,都有着中国本土哲学的烙印。比如游鱼而无水,刻佛而无相。在似与不似之间,以玉雕的材料为媒介,以玉雕特有的形式语言抒发创作者内心对外物环境的情感认同,融入玉雕师的情感,表达玉雕师所要表达的意象,置有限的“形”于无限的“道”中,融合了传统哲学思想,展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达到了天人合一的道的境界,使人舒畅、愉悦。

关注玉雕名家,了解玉雕文化,品味玉雕艺术,同我们一起畅游玉雕师刻刀之下的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