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哈佛大学团队通过X射线全息纳米断层扫描对神经元进行密集重建

来源:小柯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哈佛大学Wei-Chung Allen Lee、Alexandra Pacureanu等研究人员合作,通过X射线全息纳米断层扫描对神经元进行密集重建。研究于2020年9月1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

研究人员发现,X射线全息纳米断层扫描(XNH)可以以100nm以下的分辨率成像毫米级体积,从而能够重建果蝇和小鼠神经组织中的密集分布。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的XNH和电子显微镜(EM)来重建数百个皮质锥体细胞,并显示更多的浅表细胞对其顶突产生了更强的突触抑制作用。通过组合多次XNH扫描,研究人员成像了成年果蝇的腿部,并具有足够的分辨率以对机械感觉神经元进行全面分类,且跟踪从肌肉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单个运动轴突。

2,Nature Communications:人类黑质单细胞图谱揭示了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细胞特异性途径

来源:转录组

本研究描述了一个人类黑质(SN)的单细胞转录组图谱,该图谱是通过对来自大脑皮层和SN成对样本中大约17,000个单细胞核进行测序而生成的。研究者发现帕金森氏病(PD)的常见遗传风险与多巴胺能神经元(DaN)特异的基因表达有关,包括线粒体的功能、蛋白质折叠和泛素化途径。

研究者确定了PD风险与少突神经胶质细胞特异的基因表达之间存在明显的细胞类型关联。与阿尔茨海默氏病(AD)不同,研究者发现PD风险与小胶质细胞或星形胶质细胞之间没有关联,这表明神经炎症在PD中的因果作用要小于AD。除了PD外,研究者发现SN DaN和GABA能神经元的基因表达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之间存在关联。条件分析表明,不同的神经精神疾病与神经元特异性基因的不同集合相关,但其汇聚在少突神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前体之间共享的基因座上。该图谱通过将SN细胞类型的表达谱与特定疾病的风险相关联,从而指导了研究者的病因学理解。

研究以“A single-cell atlas of the human substantia nigra reveals cell-specific pathways associated with neurological disorders”(人类黑质单细胞图谱揭示了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细胞特异性途径)为题于8月21日发表在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3,J Neurosci: 大脑是如何感知时间的?

来源:细胞

在某些日子里,我们往往会感觉到时间流逝的很快,而在另外一些时候,我们又会感到度日如年。近一项发表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杂志上的文章似乎揭示了其中的答案:对时间敏感的神经元破损并歪曲了我们对时间的理解。

研究表明,上回神经元(SMG)区域中的神经元细胞会在特定的时间长度内激发。如果反复受到固定持续时间的刺激,神经元就会疲劳。而此时由于其他神经元继续正常活动,因此我们对时间的主观感知会发生偏

4,JEV:阿尔茨海默氏病脑中EV的小RNA图谱及其与外周血EV的比较

来源:外泌体之家

miRNA表达的转录组失调可以通过细胞外囊泡(EV)“水平” 传播RNA,从而与蛋白质协同作用,导致mRNA发生变化,从而可以提供早期信号来指示大脑中即将发生的神经病理学变化。J Extracell Vesicles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分析了从阿尔茨海默氏症受试者(n = 8)和神经系统对照受试者(n = 9)的额叶皮层分离出来的脑源性EV中所含的小RNA含量,尤其是miRNA。发现脑源EV含有与疾病相关的miRNA上调。来自大脑的EV的RNA种类与匹配的总脑匀浆获得的miRNA谱图相关。

将大脑中的miRNA变化与从阿尔茨海默氏病患者血清中收集到的外围EV中检测到的变化相关联(n = 23;健康对照组,n = 23),并揭示了一组可用作液体脑活检的miRNA。该研究首次探究了脑源EV中的小RNA含量,以及如何将其用于了解阿尔茨海默氏病的早期病理变化,这将有助于早期诊断性血液检测的发展。

5,国家纳米中心在基于DNA纳米机器的肿瘤疫苗研究中获进展

来源:国家纳米中心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丁宝全课题组在DNA纳米机器用于精准化智能化肿瘤疫苗研究中获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 DNA nanodevice-based vaccine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为题,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研究人员提出利用DNA纳米机器构建抗肿瘤疫苗的概念,利用DNA折纸技术,构建尺寸形状精准可控、同时搭载肿瘤抗原和多种佐剂的肿瘤疫苗体系,利用抗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进行肿瘤免疫治疗。研究人员选用肿瘤抗原多肽与单链DNA进行共价偶联,针对位于免疫细胞内涵体内的免疫通路受体TLR3及TLR9选取核酸免疫佐剂dsRNA与CpG,通过核酸分子的杂交在纳米机器内部进行定位定量的装载。设计酸响应的DNA分子锁将装载各种功能成分的DNA结构封闭,形成完整闭合的DNA纳米机器,保护内部的免疫功能组分。

搭载不同肿瘤抗原多肽的DNA纳米机器在黑色素瘤、结直肠肿瘤小鼠模型上都展现出良好的抗肿瘤疗效。由于解决了肿瘤疫苗精准化及多佐剂联用难题,纳米机器显示出长期免疫记忆效果,有效抑制肿瘤复发与转移。

6,利用稳定Au-C≡C界面构建的传感器对阿尔茨海默症小鼠脑中Fe2+进行实时成像和精准定量

来源:X-MOL资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稳定Au-C≡C界面构建的传感器及应用

在过去十多年来,硫醇官能化的金电极/纳米颗粒表面(Au-S)被广泛使用。然而,Au-S键在富含生物巯基的活体环境中非常的不稳定,因为已修饰的巯基分子易被其他硫醇取代。近日,华东师范大学田阳团队通过综合比较Au-S、Au-Se和Au-C ≡ C界面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发现Au-C ≡ C键构建的传感器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和抗巯基干扰性能,该传感器被成功用于缺血小鼠和阿尔茨海默症小鼠脑中Fe2+的实时监测。

在以往的报道中,阿尔茨海默症小鼠脑组织中的Fe2+可以通过NMDA受体型Ca2+通道进入神经元。通过利用该Fe2+传感器,结合Fe2+荧光探针、质谱成像技术以及蛋白印记分析等技术,田阳教授团队发现皮层和纹状体的Fe2+还受环腺苷酸(cAMP)的调控,该发现为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理及内在机制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上。

7,有意记忆与无意记忆对注意的不同影响

来源:眼动之家

眼动可以反映一个人思维的内容,先前的研究发现人们在识别曾经见过的对象与新的对象时,眼睛的活动是不同的,也就说眼动的结果可以反应出对先前经验的记忆,但是,先前的研究用有意记忆与无意记忆来解释这一现象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究:H1:在上下文提示范式中更好的表现是由于有意识记忆还是无意识记忆的作用;H2:有意识记忆与无意识记忆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影响眼动。研究采用了真实的场景图片刺激。

研究说明了在观看真实世界场景时所做的眼动会受到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的影响,目前的结果可能能够解释过去关于上下文线索效应是由有意识记忆还是无意识记忆造成的矛盾。在场景中的上下文提示很可能是由意识和无意识的记忆驱动的,而先前的研究使用抽象字母数组中的上下文提示主要由无意识的记忆驱动。

8,疫情中,被人笑过的“胖纸”更焦虑

来源:北师大自我研究组

最近,肥胖与新冠肺炎疫情并发症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受到科学家的关注。而且,一项最新发表在《行为医学年鉴》“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上的研究结果提示,人们因肥胖而面临的社会污名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可能对人们的健康产生有害影响。

这是一项有肯尼迪大学食品政策与肥胖中心和明尼苏达大学的科学家合作完成的研究,其结果表明,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有过肥胖污名的年轻人有较高水平的抑郁症状,压力,并更多以饮食作为应对策略,更容易暴饮暴食。与未经历过污名化的人相比,被嘲笑过的胖子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健康更差。

前文阅读

1,脑科学日报:免疫细胞可塑造大脑的神经回路;莫扎特音乐的益处

2,脑科学日报:脑电波的“拉锯战”决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脑中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