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这件事经常表现为突发事件,今年的疫情搞的人心惶惶,也让很多人改变了生活方式。

猛然间想起了王小波的《白银时代》,因为书中专门穿插了长篇幅的2020年的遐想,与其说是遐想不如说是警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记忆有点恍惚的原因也是这本书已经离现在二十多年了,初次阅读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作者多次重复的强调和看似不着边际的想空间,到底是要说什么?

如今真正来到了2020年,很多关于王小波脑中的联想和警示,无不在逼近我们的现实,才恍然间发现人性宝贵的一面是如此值得珍惜。

作品独一无二的魅力

一、思维与内容的一致性:

传统的小说叙事风格一定是按照事理逻辑与因果关系为基础,常用的手法如按时间叙述、按事情的逻辑关系叙述、按照重点人物展开叙述、按照主要线索引出叙述等等。

而王小波反其道而行之,表面上是按照事情发展白话叙事,但细品下来,他只按照大脑思维变换的线索去勾勒故事,与其说是按照大脑思维,倒不如说是按照他自己思维跳跃的节奏展开了一幅幅想象的画卷。

为什么要如此的离经叛道,原因并不难解释,王小波只是根据自己的想象的节奏去带动你,让你和他一起游荡在那个跳跃的空间,他要带你突破常规的束缚,突破约定俗成的文章结构,回到真正思考过程的变化,并展现出来

这种手法有时更像一种宣誓:我的思维是自由的,文章和我一样也是自由的。

其实读过几遍以后会不由自主的发现,我们的思维不管是在故事中还是在故事外,潜意识里都被王小波跳跃的“暗指”俘获着,自己的思维就算不在书中,也没有逃脱他的射程。

二、写作手法的独特性:

作品的一致性也只能证明王小波不算虚伪,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表达出对自由的渴望。但是写作手法的独特性正好为这个意愿的表达铺平了道路。

比如作者在行云流水的叙述过程中,会时不时的插入露骨的言词比如性的描写或者一些刺激的场景,像一台老旧的摇头式电风扇,风吹到你时自然又回到了现实的感觉,很有规律却不造作

曾经美国俄亥俄州的心理学家针对部分人群抽样做实验,主要是记录一下大家联想到食物、性的次数,假设人每天睡8个小时,剩下的16个小时的实验结果怎么样呢?普通男人在这些时间的平均性幻想次数是35次,产不多20多分钟一次,女性少些平均19次左右。

男人想到食物是平均25次,女人想到食物平均是15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验中还出现了一个记录,其中有位女性的性幻想频次是140次,几乎七分钟就有一次。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言以蔽之:食色性也

王小波不会看这些无聊的实验,他只是根据自己的思维频次为基础,呈现出来了五彩缤纷,行云流水的文章结构。

从这个角度来说,作者的写作手法也是自由的,他真正遵循了自己的内心所想和所见。

三、表达方式的戏谑感:

这也是王小波作品的最大魅力,幽默的很严肃、戏谑的很轻佻、刺激的很真实、荒诞的很诚恳。

比如《白银时代》开篇故事《师生恋》的段落:

大学二年级时有一节热力学课,老师在讲台上说道: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
我坐在第一排,左手支在桌面上托着下巴,眼睛看着窗外。那一天天色灰暗,空气里布满了水气。
窗外的山坡上,有一棵很粗的白皮松,树下铺满了枯黄的松针,在干裂的松塔之间,有两只松鼠在嬉戏、zuo爱。松鼠背上有金色的条纹。。。。。。。

天气冷时,老师穿一件黑色的皮衣,在校园里走来走去,在黑衣下面露出洁白的腿--这双腿特别吸引别人的注意。
有人说,在皮衣下面她什么都没有穿,这是个下流的猜想。。。。。。

表面上逻辑混乱,实则层层递进,虽然都是虚构,但是关于热力学的严肃(后面会讨论)、zuo爱的松鼠、黑皮衣老师的刺激,哪个不是映入眼帘后的所想,而所想恰恰又是真实的。

书中不乏无先兆的幽默段落:

除此之外,在沙发背后的墙壁上,还粘了三块嚼过的口香糖。
我把其中一块取下来,尝了一下味道,发现起码嚼了一小时。

类似的“重口味”黑色幽默在小说中比比皆是,也真是佩服作者在想象的空间中肆无忌惮的驰骋,而没有丝毫的掩饰与遮蔽,他可以瞬间打开一个想象的阀门,当你刚笑的时候发现阀门已经关上了。

可以承认王小波在带着读者驰骋的过程中是自由的,可以轻松的带你走!

《时代三部曲》之二的《白银时代》

《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是王小波作品的时代三部曲。

《白银时代》是由一组虚拟的时空作品对应形成的作品,每个单独的故事都能统一的表达作者的意图。

《师生恋》是全书的第一部分,从这里开始标明了全书的意图:反乌托邦


主人公生活在2020年,其所在公司的工作是进行写作,他和办公室所有人员工只面对两件事情,要么毙掉同事的作品,要么被让领导毙掉自己的稿子。结果就是不管你写什么、怎么改进,最终都被动内容。你不能有自己额外的想法,要按照要求写作!

而主人公为了摆脱限制,想方设法的修改着小说《师生恋》,文中的开篇场景刚才已经提到,是在老师的热力学课上。

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系统的熵在温度趋近于绝对零度时趋于定值。

故事的每个章节都在重复着热力学课堂,而银的导通性和导热性极好,是否暗指了在足够长的时间以后,多样性的消失导致完全趋同性的“白银时代”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0》部分故事,主人公王二仍然是个艺术家,以画画为营生。故事里的男人都特别容易患上一种怪病,叫数盲症,就是大家都不认识数字,这些人都去当了领导。唯独艺术家是没有数盲症的,而且他们会定期的聚会。不过这个行为惹恼了领导们,开始对舅舅使用鞭刑。

《2015》部分故事是对《2010》的扩展,叙述者变成了王二的外甥,讲述了小舅在盐碱地劳改的事情。最终小舅与鞭刑自己的女警察结婚了,可小舅的艺术家细胞已经荡然无存,虽然当了美协的会员,可是碌碌无为。

反乌托邦的意义

自古以来人们对至善至美的社会都有着无限的崇尚,那里没有战争、那里没有恐惧、更没有纷争和攀比,只有伊甸园和世外桃源般的乐土生活。

一般这样的乌托邦式的生活都需要一个极强的统治阶级或者政治体制,带领人们走向他们提供的美丽生活

而这个设想还是受到了人文主义人士的警惕,尤其是自希特勒上台以后,强权独裁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是让很多人开始反思。

其中反乌托邦的代表作《美丽新世界》让人们眼前一亮,作者赫胥黎更是在《重访》中做了一些预言,他说未来的科技和艺术随着科技的发展一定是越来越让人们熟知,但是统治者会将这些技巧运用到娱乐中,但是这个娱乐的世界和我们现实的世界毫无关系!言下之意就是统治者会用所谓的娱乐蒙住人们的双眼。

其实从《白银时代》也能读出一样的滋味,只不过王小波的手法更加辛辣与讽刺,表面上与政治哲学毫无关系,其实通过最基本的人性需求,诠释了那个没有创新,趋同性极大的未来社会。

2020年快过去了,难道真的如《白银时代》所说吗?

当然,社会发展不了那么快,也没有达到王小波所说的境地。

不过在手机前看文章的您是否若有所思呢?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王小波如果是个网络自媒体,可能他的文章全都通不过审核,机器已经代替人脑开始审稿,所有的规则一刀切。像这么好的文学奇才被扼杀在网络时代真是读者的悲哀。

王小波的文章初读很晦涩跳跃,系统只是通过只关键字来判断文章,结果可想而知。

你如果想和这个时代拥抱,只能舍弃有特点的一面,分享主流价值观和大众能接受的部分,从本质上说近五年网络的发展,也契合了《白银时代》的未来特征。

反过来说,作为读者被推送的都是本来自己喜欢的内容,没有更多的新意和新的见解。

如果说过去的人们可以去报摊卖报纸,现在则是告诉你不用买了,因为系统已经帮你省去了挑选的时间,你要看的都帮你挑出来了。人类从此已经由变得没有选择的习惯,从超市经济退会到了合作社经济。

另外读者就是有意愿,有自主意识,结果发现能看到的都是系统筛选过的,没有更多的选择。进一步讨论如果所有读者看到的都是差不多的论调,意识的趋同性会慢慢的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没有机会养成。

后记

时代不可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历史的车轮会不断的向前碾压。作为喜爱阅读的爱好者,其实最佳的选择是混合涉猎,通过书籍,史料,音频,网络等多种渠道欣赏文化艺术和历史、科技等各个领域的美,尤其是作为年轻人,不要放弃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才有机会理智应对更加娱乐化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类已经通过网络走向了真正的地球村,一台电脑就是一个世界,但未来在人们的脑海中,而大脑的多元化才能带来人类更多的可能性,希望王小波的自由主义态度能给我们带来启迪

我的老师曾经对我说:

越大的饭馆做出来的菜不一定有特色,只有自己做才是家里的味;

越大的停车场,不一定看不到更多的好车;

一样的声音太多了,就听不见其他的声音了。

本站文章为骁之寒也所有,未经同意,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