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无

【引觞漫谈】

最近写老杜和其他诗人比较多,写李白的反而少了,今天重新回来读李白的诗。果然,在兜兜转转,看过那么多其他的诗人词人,那么多的不同风格之后,还是李白的诗读来最舒服,最自然。

李白的诗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意味,杜甫喜写格律,李白风格则偏向乐府,或许正是诗中乐府那种真诚亲切的气息,特别能够引起我的共鸣。

李白和杜甫的诗在风格上的差异很明显,但是在更深层次,他们还有着某种更本质的不同,诗歌风格上的不同,只是生命层次不同的外在表现而已。不过具体不同在哪里,感受又差距在哪里,我还给不出很确切的答案。

李白其人自负而自信,不受任何束缚,生而自由,他的诗歌一如其人,非常的自由。自由也并不仅仅表现为词句的自由,而是情感的自由,生命的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临其诗境】

今天这首诗比较新鲜,是一首问答诗。李白是被人问的那个人,而提问题的人,被李白称为俗人,这俗人是否真实存在,抑或只是李白脑补出来的一个大反派,这个还有待考证,不过也无关紧要,我们来看诗。

李白是20多岁的时候离开家乡漫游天下,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开元15年,也就是公元727年,他在安陆娶了前任宰相的孙女,并且定居下来,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一段时期。

这10年里,李白都在干什么?

答案是为自己的仕途奔波,本来这桩婚姻也带有政治目的,只是最后没有成功罢了。李白四处干谒拜访,希望能够得到名士的举荐,不过年少轻狂的他好出狂语,“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又或者自我吹嘘,“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这样的个性,即使才学十分,得到举荐的机会估计也小的可怜。

干谒不成,那就隐居求名吧,10年间李白曾经隐居在碧山的桃花岩。而下面这首诗,就记叙了李白山中生活时发生的一件趣事,一起来看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典原文】

山中答俗人问
唐代: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条分缕析】

首先看诗歌的题目,短短6个字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我在山中生活,有俗人过来问我问题,我用这首诗回答了他,可谓言简而意赅。

第一句写的是“问”。起笔没有任何的铺垫和概述,直入主题。有人来问我,为什么要居住在碧山之上,而不住在市井之中呢?

如果不看题目的话,这一句就突兀而出,劈头而来一个对作者的疑问,客观上勾起了读者无穷的好奇心。谁问的?为什么问?诗人在碧山做什么?

后面一句是李白对问题的反应。“笑而不答”,我觉得可以拿庄子的“持竿不顾”与李白的“笑而不答”做一下比较,感受一下两者的同异。

相比之下,庄子更多的是一种平淡的傲然,持竿不顾,并没有很强烈的情感波动,只是淡淡的,是一种“超脱”;而李白的回应则算不上超脱,笑而不答中,还有着一丝对生活的满足,对俗人的矜持和不屑。

有人来问你问题,你却笑笑不说话,在心中默默享受着答案的美好,李白想要的神秘、矜持、自傲,就都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第二句,李白到底按捺不住,还是正面回答了这个问题。桃花流水飘然而去,这山中啊,别有一番天地,与人间不类。

这样的回答,说了跟没说一样。其实这个问题也是白问,如果不亲自的住在山中,以文人的心态体会李白的感受,李白再怎么去形容,俗人也是听不明白的,两人对于生活的认知,对于美的认知并不相同。

李白与大自然是天然的冥合,以童心感受宇宙是修养,更是天性。所以他的诗中,也处处透露出自己对于“自然”的追求,对于真实、美好的喜爱,这是属于谪仙人的感知,是“不足为外人道”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