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明是距今约5300-4300年的新石器时代古文明,自1936年被偶然发现以来,包括城垣、发达的水利设施以及墓葬、生产生活工具在内的遗迹相继出土,覆盖范围包括江浙、上海和山东、安徽部分地区,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地。

但就是这样一处高度发达的聚落集团,却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突然消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代考古证实,叠压在良渚文化层之上的马桥文化不仅与良渚文化无继承关系,而且马桥文化的年代上限为公元前1900年左右,与良渚文化存在约400年的断层。

换言之,良渚文化消失之后,太湖流域一带的文明出现了400年的考古缺环,直到新的族群来此聚居。不仅如此,良渚晚期遗址遗物多数出土于淤积层之下,并且淤积层的体量很大,存在时间很长。

这表明,良渚文明的突然衰落,是遇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那么创造良渚文化的究竟是哪一个部落族群,他们是否随着天灾的降临而一同湮灭于历史长河中了呢?

就在良渚文明衰亡的几乎同时,中原地区的陶寺、石峁遗址却突然涌现了大量良渚文化因素,出土了琮、璧等最富有良渚特征的玉礼器,这至少说明了一点:良渚文明衰亡后,创造这一文明的族群没有彻底消失,中原的诸多部落族群不仅知道良渚的存在,而且与对方有着某种交流,否则无法解释良渚式玉器在中原大量出现这一现象。

但奇怪的是,无论是史书还是传说,都没有任何关于良渚的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倒是《左传》在梳理上古帝王时,留下了一个缺环,而这个缺环刚好与良渚在史书记载中的“不见踪影”暗和。

据《左传》记载:“少皞墟,曲阜也;陈,太昊之墟也;郑,祝融之墟也;卫,颛顼之虚也……”,唯独蚩尤之墟不知所在,包括《山海经》在内的古史对此也均无记载。

与黄帝炎帝大战,被誉为战神的蚩尤,居然没有都城,这与蚩尤部落最早使用金属兵器、掌握发达农耕技术的传说是不相契合的。

唯一留下蛛丝马迹记载的是《逸周书》:“赤帝(炎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蚩尤乃逐赤帝”。

上文已述,少昊(同少皞)在鲁西南,按照《逸周书》的说法,蚩尤曾以炎帝臣属的身份被安置在紧邻少昊部落之地聚居。很显然,蚩尤是一个外来户,寄居在鲁西南,后又因驱逐炎帝招致炎黄联军讨伐,最终爆发历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战。

巧合的是,鲁南苏北一带刚好是考古学上良渚文化分布的北界,蚩尤九黎部落的活动区域—长江中下游也刚好与良渚文化覆盖面吻合。

这似乎在暗示,良渚文明的创造者正是蚩尤的九黎部落,在家园遭遇天灾被毁时,九黎部落在蚩尤带领下进行了北迁,最初以炎帝臣属的身份被安置在了鲁西南一带。

这种猜测有没有依据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良渚文明消亡于龙山时代晚期,与蚩尤的活动时代一致。其次,蚩尤善做兵,是最早掌握先进兵器的族群,而良渚出土的石钺被证实是龙山时代晚期水平最高的兵器。黄帝对蚩尤的战争“九战而不胜”,最后还是借助外力才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第三,良渚玉器频繁出现神人兽面纹像,威武气概颇符合蚩尤战神的形象。

当然,上述依据还远远没有形成确凿的证据链条,无法证实长江下游的良渚文明创造者就是蚩尤的九黎部落,不过,气象学研究却证实了公元前2000年前后,华夏大地的确发生了因气候突变而引发的自然灾害。

联想到《山海经》中“黄帝令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等诸多记载可知,蚩尤与黄帝的大战,是在洪水泛滥、天塌地陷的大灾难背景下,为争夺生存之地而爆发的,这应该才是涿鹿之战的起因。

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奚牧凉在谈到良渚和蚩尤的关系时曾表示,虽然暂时没有任何确凿证据把良渚古城和蚩尤联系起来,但良渚先民崇尚美玉、兴修水坝,一度过着同时代中原先民无法企及的富足生活却是事实,中原已不是“中心”,这片大地上只有“中国”。